![]() |
|
|||
榫卯結構的房屋建築,磨骨為矛的捕魚場景,改良野生水稻的勞作畫面,日落而息的生活碎片……一幅幅遠古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勞作場景,餘姚市成職教中心的唐老師和周老師一起,用面塑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兩張課桌大小的底座上,四組場景的面塑,讓網友們大呼『巧奪天工』。昨天,制作人之一的唐陳潔老師告訴記者,他在成職教中心畢業之後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經教了兩年書,平時就在學校的『四明工作室』,和同事、學生一起進行面塑創作。 『我們專程跑去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拍照片。』唐老師說,為了塑造出來的面塑人物更接近河姆渡先民的原貌,他們專門到博物館現場看了復原之後的先民相貌,以及各種復原後的場景。從今年9月份開始,歷時兩個月左右,纔做成了這四組面塑。唐老師介紹說,面塑的四組場景分別是捕魚、種稻、建築和造飯,分別體現了河姆渡先民率先種植水稻、使用榫卯結構建築以及用火做飯的文化精髓。 『作為河姆渡先民生活過的土地上的後人,我覺得很自豪,家鄉竟有這麼燦爛的遠古文明。』唐老師說,這是他們創作這幾組面塑的主要原因,而最現實的作用,則是放到學校的宣傳冊上,讓孩子們能夠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本報通訊員金慧慧本報記者龔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