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晨7點,溫州市龍灣區狀元街道龍飛路旁用鋼板搭建的大棚內,“狀元亭”施粥點前排起了長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義工們擡出熱騰騰一大鍋粥。隊伍有序地前移,頭戴小黃帽的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被讓到了隊伍最前頭。義工阿姨們遞給孩子們熱粥時,還不忘叮囑一句:“小心燙!”
這是記者近日在“狀元亭”前見到的感人一幕。這種感動,記者不久前採訪溫州民間慈善地標“紅日亭”時也強烈感受過。溫州市文明辦主任邱小俠告訴記者,溫州500多個夏熬涼茶、冬煮熱粥的伏茶點,猶如一條條“愛心鏈”,將愛心無限延伸。作爲典型代表的“狀元亭”與“紅日亭”都是溫州市民救弱扶困、樂善好施的縮影。“狀元亭”堪稱“紅日亭”的“升級版”,它由機關幹部牽頭、企業家資助、3位老人具體運作、外地務工人員出勞力共建,並配有86名不同年齡段的婦女擔任義工。“狀元亭”的運作模式使溫州民間慈善與國際通行的NGO(不以營利爲目的的非政府組織)模式緊密連接在了一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狀元亭”還擁有全國首張施粥“營業執照”——“狀元和諧之家免費供應粥伏茶點”。這意味着,這已經是一家非營利性的正規社會組織。“我們希望能像辦企業一樣,規範運作我們的愛心事業。”施粥點的創辦人之一張憲定說。
“黃金組合”催生“狀元亭”
“狀元亭”3位創辦和主事人,是張憲定、梅雪良和吳南華,年齡都已過了65歲。3位生活無憂的老人常聚一起,琢磨着要乾點不讓晚年虛度的事。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吳南華與梅雪良一起到龍灣區政協幹部張先生處辦事,聊起如何充實晚年生活。張先生當時就來了興致,建議他們學學溫州東門“紅日亭”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向社會弱勢羣體伸出溫暖之手。
3位老人立刻來了興致,隨即輾轉選址,終尋到一處業已廢棄的變電站。整澆地面、蓋建棚房缺錢,張先生立即與一家房地產企業老總夏先生商議,對方一聽是辦慈善,立馬墊付20萬元啓動資金。此後,“狀元亭”的籌建獲當地村兩委和狀元街道大力支持,電力局還承諾免費供電。吳南華感慨道:“一路過來一路綠燈,幾乎衆口一詞支持辦民間慈善,這令我們太感動了,我看到人心向善的力量。”
3月初,“狀元亭”雛形初現,社會捐贈開始增多,最大一筆6萬元來自一家服裝公司,狀元街道也捐款3.5萬元,當地阿婆還送來500公斤大米……吳南華開心地說:“機關幹部牽頭,房開老總墊資,我們3位老人具體操作,其他民間人士參與。我們的組合可謂黃金組合。”
“高起點”運作民間施粥點
“狀元亭”主事者雖爲六七十歲老人,但其背後有人指點,誕生之初便被要求“高起點”。在“狀元亭”施工之時,張先生提議,爲施粥點領一張營業執照。當他們到當地工商部門申報時,工作人員有些納悶:你們這個可是慈善事業,又不產生利潤,爲什麼要領營業執照?況且這在全國都沒有先例啊?吳南華回答:“沒有先例可以破例,我們溫州人做史無前例的事還少嗎?”
當地工商部門最後特事特辦,爲“狀元亭”施粥點頒發了營業執照。領取了全國首張“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後,“狀元亭”施粥點便成了一家正式的社工機構。張憲定說:“領執照不是搞噱頭。有了營業執照,我們就可以領取免稅稅務發票,捐資捐物數目較大的可以開具發票,這些發票可抵稅,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捐款的良性循環。”
據悉,現在“狀元亭”每日施粥兩三百碗,原料、煤氣等費用再加上支付給兩位熬粥工的工資,每月開支約1萬元,但開張迄今已收到捐款60多萬元,扣除先期施工和購買設備所花20萬元及每月運行開支,尚餘30萬元。張憲定說:“對於每筆捐款,我們全部登記並開具發票,哪怕對方不要。而外面的捐款箱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也會數點金額並統一開發票,自留做賬。每到月初,我們會將所有開支和捐款詳細公佈在外,接受公衆監督。”
草根“愛心粥”彰顯人間大愛
“狀元亭”尚在建設中,一些熱心的鄰居就來打招呼,需要幫忙的話,馬上過來。但考慮到臨時義工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需要一批長期的義工。於是他們就在村裏張貼了招募告示,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施粥點前人頭攢動,不同年齡段的當地婦女競相報名參加,數量達400多人。最後從家庭情況、身體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選擇了86位長期女義工,併爲她們辦理了健康證。
今年農曆三月初八,“狀元亭”施粥伏茶點正式開張。3位老人不到五點鐘就到施粥點,首批女義工相繼到位。除了白粥,長桌上還擺放着蝦米拌鹹菜、花生、土豆絲等十餘種配菜。爲求吉祥,燃放了幾串鞭炮,清脆的鞭炮聲在古老的塘河邊響起,十餘名三輪車伕進入粥棚,成爲首批免費喝粥者。
如今每天有兩三百人前來喝粥,多的時候達到500多人。從早上6時30分開始到8時結束,義工來回穿梭,爲人們盛粥端菜收拾碗筷,場面繁雜但不凌亂。吳南華老人說:“看着前來吃粥的人羣,我們感到從來沒有過的成就感。”
善舉背後,是廣大市民強大的愛心支撐。爲了支持草根“愛心粥”,“愛心接力”每日都在這裏上演。粥攤前設有捐款箱,常有過路人不喝粥,卻往箱內放入幾元錢略表心意。很多樸素的市民沒有留下詳細的信息,記者在捐獻本上看到了無數好心人的愛心:東片彩眉捐100公斤糯米;“好心人”捐大米10公斤;七都阪橋頭村民某某捐對蝦一箱;新街家電店捐金龍魚油5升……
現在,“狀元亭”正在辦理衛生許可證。張憲定認爲:“有好心,更要把事辦好。施粥點正計劃買一批消毒設備,保證無論冬天夏天,都讓大家吃得既安全又放心。”
(本報記者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