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陳保平假日裏,去了一次餘杭良渚遺址。青山依依,稻菽綿綿,真是好地方。落成不久的良渚博物館就臥於此。設計粗獷、簡潔,靜若古村,據說已得過國際獎。我們穿過時光隧道,漫步瀏覽,對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有了粗淺瞭解。同行中有學歷史的,說中華文明的流傳或另有一脈。七十多年的考古歷程證明,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時期、同類文明中有着重要地位。可惜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我們大多數人對良渚文明的起源、發展、演變知之甚少,枉爲良渚後人了。
不過,我這裏想說的是一件與現代文明有關的事。來到近年開發的良渚文化村內,只見門口赫然橫着一塊鐵鏽板,開首刻着四個柳體大字:村民公約。往下讀,有這麼一段記述:“二〇〇八年秋,有村民構想良渚文化村制訂‘良渚憲法’,遂生共鳴。衆村民偕萬科斟酌推敲,數易其稿,於二〇一〇年秋公示‘村民公約’32條,訪問村民3931戶,給力擁力者逾3653戶,後定稿爲26條‘村民公約’。”鐵鏽板上鐫刻着的就是這26條“村民公約”。原來,這裏住着的幾千戶村民,有世代躬耕壟畝的原著民,更多是從各地剛搬來的新居民。村內有別墅、公寓、普通民房。住者有開豪車、養名犬的,也有朝九晚五的小白領,還有當保安、做保潔、食堂裏賣大餅油條的。五方雜處,階層不等,習俗各異,如何和諧相處就成了一件大事情。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邊是好鄰居,自己居住的社區是個好社區,但一個簡單的道理常常容易被疏忽,這件事不能靠政府的強行規定,也不靠哪個有威權的村長一言九鼎,比較有效的做法,還是靠大家對自己行爲的共同約定。當然,這種約定需要每個人的自律和付出,這就是公約的意義。一個人若只在家裏守規矩,出了門就爲所欲爲,沒有公共空間的意識,那就不是現代公民。有人說,這種公約多少有點盧梭的社會契約精神。
其實,這種老百姓過日子的章法,未必都來自西方社會。讀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裏面就有“鄉約”的記述:徳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鄉紳文化古來有之。“白鹿村的祠堂裏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從此偷雞摸狗摘桃掐瓜之類的事頓然絕跡,摸牌九搓麻將抹花花擲骰子等等賭博營生全踢了攤子,打架鬥毆扯街罵巷的爭鬥事件再不發生,白鹿村人一個個都變得和顏可掬文質彬彬,連說話的聲音都柔和纖細了。”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社會行事的制度營養,不失爲一種好辦法。良渚文化村不僅環境優美,且民風溫和,良序公俗深入人心。微笑、排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隨時可見。這是一方寶地,接千年地氣,納古今文明,可謂別具一格。
有感於此,我將26條“村民公約”抄錄於下:
1.我們樂於參加小鎮的公共活動;
2.鄰居見面主動問好;
3.我們呵護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場合避免責罰;
4.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家長首先教導自家孩子;
5.鄰居長時間不在家時,我們幫助照看,遇有異常,及時告知管理人;
6.當鄰居因房屋維修需要配合時,我們樂於支持和幫助;
7.我們拾獲樓上鄰居晾曬時飄落的衣物,妥善保管及時送還;
8.我們不往窗外拋撒物品,晾曬澆灌防止滴水;
9.在小鎮公共場所,我們放低談話音量;
10.在清晨和夜晚,我們主動將室內音響降低;
11.我們在公共場所衣着得體,講究禮儀;
12.我們在乘車、購物時依次排隊,尊老愛幼;
13.節假日我們只在指定地點燃放煙花爆竹,平時燃放徵得管理人同意;
14.婚喪喬遷等傳統風俗不妨礙小鎮公共秩序、環境;
15.我們開車進入小鎮不按喇叭,開車窗時將音響聲音調低,停車後儘量將車輛防盜裝置調整到靜音狀態;
16.小鎮內我們慢速行車,不開遠光燈,主動禮讓行人;
17.我們在指定位置停放車輛,不跨線、壓線,且車頭朝向規定方向,停車即熄火;
18.小鎮內出行,我們倡導使用自行車、電動車或循環巴士等;
19.保持公園、遊山步道等公共場所的環境整潔,自覺帶走廢棄物品;
20.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21.在小鎮公共餐飲場所就餐,我們提倡自備打包餐盒;
22.購物買菜,我們使用環保袋或竹籃;
23.家中的閒置物品,在小鎮跳蚤市場交易或慈善捐贈;
24.在公共區域,未經管理人同意,我們不放生、放養動物,栽種植物;
25.我們爲寵物辦理合法的證件,定期注射疫苗;
26.使用牽引帶遛狗,自覺清理糞便;不帶寵物進入室內公共場所;爲具有攻擊性的寵物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