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記者日前從甘肅漳縣境內212國道經過時發現,沿線部分村莊在路邊豎起了一堵堵高約兩米、用琉璃瓦裝飾的牆,將路邊農戶的房屋遮擋住,部分牆體已經刷成白色。村民認為,修牆『最大的作用就是遮丑,農民房子不好看』,漳縣宣傳部負責人則表示,修牆是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相鄰的市和縣很多地方都在搞。也有官員認為群眾認識不到位(12月3日人民網)。
白牆、琉璃瓦,如果只是坐在汽車裡面一掠而過,想必觀感印象還真不差。事實上,漳縣在這些村莊邊上如此砌牆,正是要取得這樣的效果——『遮丑』、『遮羞』。而換成官方語言來表述,就成了『進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創建生態文明鄉鎮,促進新農村建設』。類似做法在其他地方也曾有過,有的縣城為了看上去更堂皇一些,居然將路邊的房子建成假三層樓。那麼,官員為什麼總是熱衷於修建『遮羞牆』呢?
因為有這樣一道雪白的牆,可以遮擋住牆後面老百姓那些破舊的屋宇,不至於動不動闖入外人的視野,影響觀瞻。因為,在當地一些官員眼裡,『遮羞牆』後面的那些破房爛院子,實在是不堪入目,有損村容村貌,遮擋起來就可以眼不見心不煩了。至於說讓老百姓的這些破房子也美化起來,似乎還不是這些官員的首選。那樣做既費力,見效也慢。
『遮羞牆』還可以產生一種整齊劃一的美學效果,而這種整飭感,正是權力美學的精華所在。即不管內裡如何,只求表面上的光鮮,秩序上的一致乃至形式上的美化。這樣的思路與時下很多城市盛行的形象工程一脈相承,並無二致。只不過囿於財力所限,農村裡面修不起更高的樓、更寬的路,只好草草砌牆了事罷了。
『遮羞牆』盛行,與一些官員遮遮掩掩的虛浮作風有關,也與時下的政績考核機制分不開。很多時候,官員的政績是建立在『看得見』的前提之上的,這就使得很多官員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向形象工程,但求可見,至於民眾福祉的增進,則很難真正顧及。
『遮羞牆』的遮掩之下,民意關切與官員意志的距離漸行漸遠,甚至會產生某種背離傾向。光鮮的外衣與亮眼的數據背後,依然是貧困的現實。此種風氣不剎,不僅政府的權威會受到損害,整個社會的福利也不會增加。河北胡印斌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