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佔海特,一名15歲女孩,原籍江西九江,1997年生於珠海,2002年隨父母到上海,小學初中均在上海就讀,今年初中畢業,因無上海戶籍無法參加中考,輟學在家自學高中課程。今年6月,佔海特開通微博,高調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滬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佔海特說,享受公平教育是她作爲公民的權利,而推動教育公平則是她作爲公民的義務。(據12月3日《京華時報》報道)
異地高考是目前公衆頗爲關注、政府高層也在力推的教育改革舉措之一,但在外來人口較爲集中的京、滬、粵三地,這一政策的推進並不令人樂觀。據12月3日《人民日報》報道,目前,北京的異地高考方案已初步制定完成,正在提交審定,但北京市教委建議非京籍考生“回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廣東的方案仍在制定中,2013年高考方案強調戶籍審覈;而具體到上海,雖然從今年春天開始,上海即承諾將在年底出臺異地高考方案,但由於居住證方案尚未定稿、積分制細則有待公佈,“異地高考”缺少操作基礎,真正試行的時間表,至少要在2014年以後。
這也意味,儘管佔海特高調爭權,所言不無道理,但異地高考願景真正照進她的現實生活,顯然尚待時日。
實現異地高考,雖是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焦點話題,但實現這一目標又何其艱難。高考制度是基於飽受詬病的戶籍制度,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數十年的積累演變,早就盤根錯節,根深蒂固,並由此形成一系列差別化的制度,除了教育,還涵蓋社保、就業等社會各個方面。在這個複雜的體系中,改革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由於長期的差別化制度已經浸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爲社會的慣有現象,也成爲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相較於農村地區,那些長期享受戶籍紅利者在不知不覺中成爲既得利益羣體。前不久,一些地方家長在網上發起捍衛現有高考制度的所謂聯盟,以及部分滬籍人士與佔海特“約辯”時斥其爲“蝗蟲”,何嘗不是既得利益羣體對高考改革抗拒的有力折射!既得利益羣體對消除高考壁壘政策的強烈反彈,實際也表明那些長期被弱化羣體的聲音沒有得到充分彰顯。
高考制度改革確實離不開智慧和時間,但再多智慧和時間也迴避不了教育利益的重新分配。衆所周知的是,高考既得利益羣體盤踞之地,往往也是權力較爲集中的地區。分割權力身上的“紅利”,顯然需要更大決心尤其是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推進高考制度改革需要更多力量更爲強大的“推手”,比如人大和政協的強力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