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今年6月份的一項統計,此前一年時間,全國就有6000萬網民因網絡欺詐損失300多億元,30%的網購者曾遭遇釣魚網站攻擊。
誤入釣魚網站,被騙44萬元
12月19日,安徽省桐城市公安局治安大隊網監中隊的民警蘇暢向記者介紹了章先生受騙的經過。
章先生在桐城市範崗鎮工業園經營一家小企業。12月3日下午,他收到一條手機短信,“提醒”他的銀行卡賬號需要升級測試。章先生誤以爲短信是由銀行發來的,便將它轉發給妻子。
章先生的妻子登錄短信上提供的網址“www.bbocbbc.com”,並按提示輸入了網銀賬號、密碼、驗證碼和U盾密碼。沒想到的是,章先生很快接到一條來自中國銀行的短信提示,賬戶上的44萬多元已被轉走。
驚慌的章先生立即與銀行取得聯繫,並得知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內,44萬元存款已被轉移到多達二三十個賬戶。章先生隨即向桐城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報警。後經查實,資金轉移到的賬戶都是一個叫陳鵬的人在蘭州開的。
對比中國銀行網站和章先生妻子登錄的網站,可以發現中國銀行的網址爲“www.boc.cn”,而受害人登錄的則是“www.bbocbbc.com”。
“釣”法花樣迭出令人防不勝防
由於欺騙手段的隱蔽性、欺騙方式的多樣性,釣魚網站往往令網民難以識別,導致嚴重損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顯示,釣魚網站誘騙支付在網絡不安全事件中已經佔據首位。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齊麟介紹,釣魚網站主要集中在有較多登錄、支付操作的網站或頁面,要麼是單純的域名模仿,要麼是把域名嵌入到一系列字符串中,具有迷惑性。
隨着網絡購物的持續升溫以及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類釣魚網站也在不斷改頭換面,表現出新的特點。
“易容隱身”,監管難度大
專家指出,釣魚網站的騙術並不高明,無非是精心化裝之後,僞裝成正規網站的樣子,招搖撞騙。但由於網民缺乏充分了解,一旦釣魚網站被打開,上當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監測顯示,大部分釣魚網站使用的是免費開放的頂級域名。追查釣魚網站所用的IP地址發現,絕大部分IP地址位於美國和中國香港,這給釣魚網站的治理帶來不小的難度。
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曉指出,目前對於仿冒網站、釣魚網站的監管存在技術困難,只能通過用戶舉報或公安機關偵破案件來發現。就域名註冊而言,現有的《中國互聯網絡域名管理辦法》不允許相同域名出現,但無法阻止一些人利用類似域名行騙。
釣魚網站還會通過地下產業鏈,購買不良網站和流量推廣聯盟的訪問流量,甚至通過購買或搜索引擎優化技術,來獲得搜索引擎推廣或靠前位置,此外也會利用郵件、即時通訊軟件羣發消息、微博推送等方式廣泛傳播鏈接。
專家建議健全法律法規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陳際紅指出,隨着網絡應用的普及,網絡詐騙呈現多發趨勢,這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宏觀法律環境不完善,缺少專門性的防範網絡詐騙的立法。二是政府部門執法不充分,許多假冒網站沒有被及時發現和處理。三是第三方認證組織發育不完善。
李欲曉建議,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或者研究機構可以發佈“網站相似性報告”,政府相關部門或第三方組織也可以蒐集已有的釣魚網站,製作黑名單,提醒用戶注意防範。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博士李懷勝說,刑法中的詐騙罪條款可以適用大多數網絡詐騙。同時,也應研究出臺針對釣魚網站、網絡詐騙等的相關法規。 (據《人民日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