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支援新疆生產建設的湖南籍女兵合影。
戴慶媛老人。
2005年,湘江之濱立石紀念八千湘女。
到新疆後王震做動員報告稱『要准備把骨頭埋在天山腳下』
1949年年底,新疆和平解放,20萬解放軍官兵就地轉業,墾荒屯田。為了讓部隊將士安下心來紮根新疆,部隊向全國各地招募大批女兵援疆。『八千湘女』首批入疆,被譽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親』。她們同解放軍戰士們一道,在茫茫戈壁上建造工廠,開墾荒地,結婚生子,一待就是幾十年。日前,家住石河子的戴慶媛和在廣州的沈嶺梅向本報記者回憶了當年『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場景和經歷。
本專題文:記者張映武
在口袋裡揣上小石頭去體檢
石河子市現在居住著100多位建國初期支援新疆建設的湖南女兵,戴慶媛老人是其中的一員。『我們這些人現在很多都有氣管炎、關節炎,走路腿都不大好使,說話久了就咳嗽不舒服。年輕時候身體比較好,還頂得住,年紀大了這些舊病就都顯現出來。』她說。
1952年,16歲的戴慶媛響應號召,報名參軍支援新疆建設。『那時候能參軍是非常光榮的,抗美援朝我沒有報上名,後來見到要招女兵到新疆搞建設的通告,我沒有任何猶豫就報了名。我當時比較瘦,就在口袋裡揣上小石頭和鐵鎖等重物,通過了體檢。』戴慶媛說。
1952年3月,戴慶媛等女兵從長沙出發,乘坐了兩天的火車到達西安,又改乘部隊的軍用大篷卡車。『當時路上還比較混亂,有土匪和國民黨殘餘人員出沒,每輛車都安排兩個解放軍戰士拿著衝鋒槍防衛。途中我們把頭發盤起來,戴上帽子,圍上圍巾。將雨傘偽裝成機槍,威懾途中可能出現的土匪。一路顛簸的感覺非常難受,沒有到預定目的地,即使想大小便也不停車。』
大卡車行駛了20多天纔到達新疆哈密。幾天後,王震將軍向到場的女兵做動員報告。
戴慶媛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我們在一個廣場上集合,一開始氣氛很輕松,大家席地而坐,用三湘四水的方言俚語相互交談著,十分熱鬧。王震將軍在發言中講:「同志們,你們來到這裡的目的是建設新疆,保衛新疆,你們要做好長期建設新疆的思想准備,要安下心、紮下根,在這裡建工廠、建農場,要准備把你們的骨頭埋在天山腳下……」一開始我們以為去新疆待個三五年就會回家鄉,突然聽到要一輩子留在新疆,可能再也回不去了,許多女兵毫無思想准備。』戴慶媛回憶道。
在烏魯木齊稍作休整後,湘女們又被四散分到千裡之外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伊犁、阿勒泰等地,戴慶媛等人大多分配到了工廠,有去鋼鐵廠、水泥廠的,也有進修配廠、棉紡廠的,戴慶媛分到七一棉紡廠,當上了新疆第一代紡織女工,後來新疆軍區計劃選拔一批青年學習維吾爾語,戴慶媛因表現優異被錄取,學會了少數民族的語言,擔任維吾爾語翻譯,被大家稱為是『活字典』。
先結婚,後戀愛也幸福
『八千湘女中是有一些跟比自己年紀大十幾歲的男軍人結婚的,但都是經過女方同意纔結的婚,而且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據戴慶媛介紹,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我們這些湘女的婚姻有三種,第一種是先結婚後培養感情;第二種是經過人家介紹後在一起磨合,最後結婚;第三種是領導給雙方創造相處的機會,根據感覺尋找心儀的對象結婚,我屬於第三種。我感覺我們這代人的婚姻都比較穩定,很多是先結婚,後戀愛。當時不管是領導介紹的也好,朋友介紹的也好,大家都沒有時間去談情說愛,因為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還要開生活檢討會、民主會等各種會議,根本就沒多少時間去談情說愛,只有到每個星期天纔有時間待在一起。
1956年,戴慶媛與助理員李安堂在生活工作中相互認識後結婚。『那時候部隊男軍人結婚有個規定,男的要25歲以上,軍齡要5年以上,李安堂滿足這些條件,組織就讓我和他在一起工作。我們兩人在相處中漸漸相互產生好感,他很朴實,我們最後發展成戀人並結了婚,他比我大八歲。』戴慶媛說。在新疆建設的初期,每個人都很忙碌,夫妻兩人天天早出晚歸,小孩經常沒時間照顧,『因為太忙,很少有時間跟兒女溝通交流,一天下來可能就是「起床了」、「吃飯了、「睡覺了」幾句簡短的話,我們荒原第一代的母親沒有辦法很好地照顧孩子。』
『我們這一代人,親身經歷了新疆發展建設的過程,現在很多地方已是樓房林立,車水馬龍,而這些都凝聚著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和血汗。現在我們石河子這邊還有100多湘女居住在這裡,由於年齡的差距,兩口子都還健在的屈指可數,夫妻間差七八歲的不算大;而大一兩歲,或是同歲的非常少見。』戴慶媛告訴記者。
湘女沈嶺梅:
介紹對象時,『二八五團』的說法流行一時
沈嶺梅的家庭出身不好,16歲那年,她聽說長沙正在招聘女兵支援新疆建設,就和幾個年紀相仿的姐妹們一起趕到長沙報名,『在農村家裡也沒什麼事做,能參軍是很光榮的事,因此我很果斷地報了名,那時只要身高和體重達標,身體沒什麼疾病,一般都可以通過體檢。不過說實話,當初去的時候確實沒想到會在那一待就是幾十年。』1951年初,沈嶺梅奔赴新疆,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沈嶺梅和同伴們從西安乘著軍用大篷卡車來到了新疆南部的喀什市,『年齡大些的女孩被分配到農場搞建設,我們年紀較小的被安排進學校學習各方面領域的知識,主要是醫學、語言、會計一類的專業,我當時被安排學習會計,學習之餘同樣要開墾荒地,我那時年輕,一天從早到晚,可以采摘100多公斤的棉花。那時環境很艱苦,但大家在一起過的是集體生活,白天各自在自己崗位上忙著生產建設,晚上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學習,我們在精神上感覺都很愉悅,過得很充實,當時並沒有特別想回家的感覺,我沒見過我們這批女兵中有人哭著喊著要回家的。』
『我們這些女兵都被照顧得很好,我記得有一次生病臥床休息,指導員和衛生員等好多人圍在旁邊,關切地問著我「感覺怎樣、想吃些什麼」等貼心的話語,那溫馨的場面至今仍令我非常感動。』沈嶺梅回憶道。
『每到一處新地方開墾建設,一開始我們都住地窩子,就是在地底下挖一個很大的洞,四周用土坯壘起約半米的矮牆防雨,頂上放一些椽子,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裡面放上一些乾草,住得雖簡陋,但當時感覺也不差,冬暖夏涼的。1955年我調到烏魯木齊附近的戈壁灘上開墾建設,不久後又調往下野地四場開墾農場,那時那裡還是一片戈壁灘,水渠還沒有引過來,非常缺乏水用,一天每人纔領到一勺水,勉強夠喝,洗漱什麼的就得靠自己找水了,有時碰上下雨天,我們趕緊拿出各種接雨的工具,儲存水備用。』據沈嶺梅介紹,新建駐守的部隊裡缺乏女兵,當時從各地大量招收女兵,湘女是分期分批陸續來到新疆的,由於男女比例嚴重不均,軍人的婚姻問題,不得不按職務、年齡、參加革命的時間等條件,一批一批地解決。
時不時會有領導會給湘女們介紹對象:28歲以上,5年以上黨齡,團級乾部,怎麼樣?『二八五團』的說法流行一時。年紀大一些的女兵後來在組織安排下先與團營級乾部認識培養感情,這樣安排並不是考慮到營級乾部級別高,而是他們的年齡相對較大,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是若認識一段時間後女方不中意,那這事也就成不了,實際上經組織介紹認識的大多數男女最後都撮合成功了,因為這些解放軍戰士的作風為人都很好,女方大多都比較滿意。
當時介紹對象很看重『黨齡、軍齡、年齡』這幾方面條件,沈嶺梅因年紀小暫時不作安排,並且暫時不能跟青年軍人談戀愛。沈嶺梅後來跟比自己大2歲的老伴結了婚,『我們是在日常工作中產生好感,自由戀愛後結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新疆這片土地漸漸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後來我把家人也接到了新疆居住,一直沒回湖南看看老家,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後,我纔第一次回了老家。』沈嶺梅說。
湖南、山東兩地來的女兵最多
據石河子市黨史辦公室地方志科長王曉帆介紹,在幾年時間裡,來自全國各地的女兵陸續支援新疆,其中湖南、山東兩地來的女兵最多。這些女兵大多來自農村,後來分散到新疆各地,大多數就在新疆結婚紮了根,60年來一直留在了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