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女兒和幾個同學一起飛家,母親很擔心。
10歲時父母離婚
小文,就讀於李家沱某中學,初二學生,父母於2008年離婚,母親劉女士另外成家後在外省打工,去年12月24日晚得知女兒離家消息,次日乘飛機回重慶。
『女兒纔14歲,一直跟著爸爸和奶奶住。』劉女士說,不久前女兒曾對她說,『媽媽,我不想待在家裡,我想離開這個家!』
小麗是小文的表姐,她說,『每個周末,小文都到我家玩,和我一起睡,因為她爸爸和奶奶經常吵架。』小文曾表示,有朋友在玩飛家,她也想試試。
去年12月24日,星期一,小文自稱和同學小莉去上學,結果一去不回。奶奶打電話到學校,老師告知小文並沒上學。晚上,小文沒有回家。
一年見一次父母
其中一個女孩名叫小玉,就讀李家沱某中學初一。她的母親肖女士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女兒1歲多時,父母就在珠海打工,一般過年回家一趟。肖女士說,讀小學時候,女兒很乖,每次下班回家,她都已經把飯菜做好。『上初中後,感覺不一樣了,不喜歡和父母交流。』
另一個女孩小李,就讀李家沱某中學初一,父母也一直在外打工。女兒成績一直不好,曾向父親表示有自卑感,不想讀書。『前不久,她出走過,耍了兩三天纔回來,說是去同學那耍去了。』
吃飯都在玩手機
小文爸爸趙先生急得甩腦袋,『我沒打她,沒罵她,不曉得她為啥子走了!』
據了解,小文之前在家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得到滿足。她曾多次要母親買手機,劉女士就於去年6月把一個舊手機給了女兒。『我沒在她身邊,覺得很愧疚,於是就給了她一個。』
之後,小文沈浸於玩手機。趙先生說,『她一回到家,除了做作業,就連吃飯都在玩手機。』
去年12月24日晚,家住巴南區李家沱馬王坪的劉女士和另外5名家長焦急萬分,他們的孩子結伴離家出走了。
今年1月3日晚,6名女生終於被找到了。她們為什麼離家?這10天去了哪裡?
重慶晚報見習記者杜江劉潤攝影報道
『很好玩,想試試』
1月5日,重慶晚報記者來到劉女士家,見到了剛回家兩天的小文。她個子較高,面容清秀,性格開朗,看到重慶晚報記者熱情打招呼。
記:飛家這個詞,怎麼知道的?
文:初一時聽到周圍的人在說,就知道了。
記:當時聽到這個詞,啥感覺?
文:挺新鮮的,覺得很好玩,也想試試。
記:對飛家的理解是?
文:離家,很自由,沒有任何束縛。
記:為啥離家?
文:我不想待在家裡。爸爸喜歡喝酒,和奶奶經常吵架,還摔東西。我在家裡覺得沒安全感。
記:這些天,你們吃什麼,住哪?
文:在南坪五小區附近。一個在網上認識的姐姐以及另外兩個陌生人,他們租的房子。吃、住他們都包了,還給我們買衣服。
記:你們都乾嘛呢?
文:和同學在出租屋內上網,晚上出去逛逛。
昨日下午,重慶晚報記者從警方了解到,給6名初中生提供吃住的3個人,已被警方控制。
(為保護未成年隱私,文中姓名均為化名)
青春期為什麼想飛家
重慶晚報記者前往12355青少年服務臺,就初中生飛家一事諮詢了該臺心理諮詢師鄭勇利。
鄭勇利說,飛家這個詞由來已久,意思是離家出走。初中生群體一般12-15歲,剛好是青春期前期到中期這個年齡段,具有群體性、高自尊與強自卑同存在、權利控制感等特點。
『一個瘋狂的孩子後面,一定有個存在嚴重問題的家庭。』鄭勇利表示,首先是家庭關系出了問題,尤其表現在親子關系上,其次是父母和子女溝通上以及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上。
鄭勇利說,初中生容易輕信網絡,加上他們的孤獨感,很容易形成依賴和從眾心理。家長對子女往往具有過高期望值,造成強大學習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假期更要當心孩子飛家
鄭勇利說,寒假即將來臨,孩子空餘時間更多。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在安全、人際交往等方面增強教育,帶孩子出去玩、買書、談心等。她提出以下建議:
1、和子女建立親密而穩定的親子關系,學會和子女友善溝通,切忌粗暴打罵;2、經常表揚和鼓勵子女,給他們信心;3、要學會傾聽,不要過度嘮叨;4、尊重子女的隱私,給他們適度自由。
飛家事件接連發生
去年11月,璧山縣3名女孩一起離家出走,最大13歲,最小6歲。出走原因是,其中一個女孩知曉自己非親生的事實,一時受不了,伙同他人離家兩天兩晚,花光了錢纔回家。家長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女兒情緒已平緩,但是想找到親生父母。
去年11月,沙坪壩某中學兩名女生相約離家出走,其中一人拿走家裡1萬多元現金。據家人介紹,女兒成績一直不錯,曾是全班第二名,後來被一群社會青年以出去打工為由騙出去。『目前雖已回家,但情緒受影響,一個多月還沒上學。』去年12月,永川區13歲初中女孩小文離家出走,在朋友家待了幾天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