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存葆將軍(中)
天津著名土特產數不勝數,沙窩蘿蔔卻是綠中瑰寶。天津人愛吃海貨衆所周知,然吃青蘿蔔飲茶更是家家習俗。茶:止渴生津,明目清心,消炎解毒,驅乏輕身。青蘿蔔:理氣化痰,消食化積,防癌抗癌。“青蘿蔔就熱茶,氣的郎中滿街爬”,是天津人耳熟能詳的俗語。而已有300多年播種歷史的沙窩蘿蔔更是奇妙超羣,故有沙窩蘿蔔賽鴨梨之說。據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走運河途經小沙窩忽然口渴難捱,但見一少女在河邊浣衣,忙差人前去尋水,少女卻從籃中取出一枚沙窩蘿蔔遞與差人。乾隆吃後爽心悅目。贊曰,早知有沙窩蘿蔔,何必吃鴨梨?這是口述傳說,但史書對青蘿蔔的記載卻是真真切切。早在2500多年前的《詩經》就有記載,元代詩人許有壬這樣讚美青蘿蔔,“熱登甘似芋,生薦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奇功直品題。”據《靜海縣誌》記載,津郊盛產蘿蔔,“綠者以沙窩產爲良,味如水果然”。
如今的沙窩蘿蔔生產已成規模,銷售網絡不僅遍佈津城,而且開始走向全國,就連北京的不少五星級酒店也見到了沙窩蘿蔔的倩影。兩年前到李存葆將軍家拜訪,他對桌上擺着的山東濰坊蘿蔔讚不絕口。濰坊蘿蔔細長如仕女,肉色如翡翠,味道確實不錯。當我們介紹了天津蘿蔔之後,將軍對各地自然風光及特色物產瞭解頗深,自然對沙窩蘿蔔興趣濃厚。我順勢調侃,濰坊蘿蔔體形美、顏色佳,但吃起來不如沙窩蘿蔔水分大、甜度高。將軍說,嘴說爲虛眼見爲實,有機會我要親自去看看。
今年春節前夕,應天津市保護風貌建築辦公室邀請,李存葆將軍一行來天津考察,順路走訪了小沙窩。我有幸陪同。引領我們進村下田的是一位年近50的莊稼人,他家祖祖輩輩種沙窩蘿蔔,到他這裏已經是第19代了。他叫李樹光,現在擔任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社長。“曙光”可能取自他的名字“樹光”。時值嚴冬,村外柏油公路兩旁,一排排整齊的塑料大棚伸向遠方,靠近路邊的電線杆或樹枝上掛着一道道橫幅,詞語時尚而親切。“貨真價實,現拔現賣”、“電話預訂,送貨上門”……李樹光介紹,前些年由於一家一戶的種植,設備落後,方法傳統,互相壓價,加上假冒產品充斥市場,農民無力抵禦品種退化、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困擾,使沙窩蘿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2007年9月,李樹光組織成立了曙光合作社,從技術創新、設備投資、市場開發等產前、產中、產後爲農戶提供服務,使沙窩蘿蔔生產走上穩步發展之路。去年,合作社麾下的1000多畝蘿蔔盡產盡銷,還有100多萬公斤出口海外。
沿着一條紅磚砌成的田間小路,我們走進一座新建的塑料大棚裏。北面是一人多高的磚牆,東西兩側的磚牆呈坡形,南面是整體的塑料薄膜覆蓋。棚內陽光充足,溫如爽秋;地上盈尺高的蘿蔔整齊挺立,如秦墓兵馬俑,只是個個頭頂綠纓帽,比兵馬俑多了幾分生氣。40多歲的女主人滿臉喜氣,她蹲在田埂上一邊擰着蘿蔔(農民管拔蘿蔔叫擰蘿蔔),一邊對我們說:“多虧了合作社幫我們建了大棚,才使這蘿蔔收穫期從霜降節一直延續到春節”。天津農諺有“頭伏(種)蘿蔔,二伏(種)菜,霜降蘿蔔擰(收)下來”的說法,採用大棚播種蘿蔔,可以增加生產時間3個多月,這是女主人欣喜,也是食客的口福。大棚一角,收穫裝箱的蘿蔔整齊碼放,待命而發。西青區作家協會主席陳子茹順手擰下一隻,去掉綠纓,只用手掌輕輕一擊,蘿蔔立馬爆裂,分給每人一塊品嚐,脆、甜、酥、爽,是大家的一致讚美!李存葆將軍再也忍不住了,蹲下身擰下一隻碩大的蘿蔔,上下左右仔細端詳,我舉起相機按了快門。
在田頭與專門研究沙窩蘿蔔歷史的李宗峋老師攀談,言及沙窩蘿蔔種植300年,恐怕不止如此。天津乃退海之地,先竈鹽,後漕運,再農耕是爲常理。有史料記載,早在1613年10月,徐光啓來天津葛沽興辦農事,購荒田2000畝試種“南種北引”,品種除水稻、小麥、高粱、薯類外,還有青蘿蔔、胡蘿蔔、菠菜、韭菜、芫荽等。且播種面積及技術逐步擴大,以致到大任莊一帶。小沙窩獨特的水土適合了青蘿蔔的生長條件,逐成優良品種,這是小沙窩人的貢獻。後來李老師給我發來電子郵件,展示天津解放初期農林部門的一份資料。早在解放前天津就有出口青蘿蔔和大白菜的歷史,青蘿蔔統稱叫“衛青蘿蔔”,產地有三,小沙窩、葛沽和灰堆。資料對三地所產青蘿蔔均有表述,但以沙窩蘿蔔的文字最多最佳。稱“沙窩衛青蘿蔔(大花、大纓子),地方優良品種,葉片生長勢強,羽狀複葉深裂……肉質根大,一般重一斤以上,大者可達三斤以上……耐貯藏,不易糠心,然後熱作用,通過貯藏可使含糖量增加”。筆者推想,小沙窩蘿蔔種植歷史和天津其他青蘿蔔產地相似,種植源頭可以追溯到徐光啓年代,距今已近400年曆史。當然,這還需史學界進一步考證,筆者只是一孔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