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失敗是成功之母』,之後又多次說過同樣的話,令人印象深刻。24年前,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也強調:『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使人振聾發聵。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年代,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二萬五千裡長征、三大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這些戰事如同一座座豐碑,記述著我軍的輝煌歷程。勝利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失利和挫折同樣也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甚至是更為寶貴的財富。因為這些財富的取得,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近日,南京軍區王洪光副司令員推出新作《血色財富:我軍失利戰例評析》,他將目光投向了相對冷僻的敗戰領域,表現了直言不諱的巨大勇氣、可貴可敬的創新精神、系統深入的學術探索。綜觀全書,有3個顯著特點令人印象深刻。
全,一部關於我軍失利戰役的全面系統之作
我軍歷史上有多少個失利戰例?
廣為人知的是4個,即湘江戰役、紅軍西路軍失敗、皖南事變、金門戰役。實際上,這4次只是我軍較為徹底和影響較大的失利,而該書收入的戰例共31個(從我軍建軍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後)。其中,既有著名的戰役,如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湘江戰役、皖南事變、金門戰役等;也有鮮為人知的戰役,如膠泥腰峴慶陽戰斗、青樹坪之戰等。這些失利,有的使革命戰爭落入低潮,戰略全局陷入被動;有的使戰略局部和戰役全局受到嚴重影響,延緩了戰爭進程;有的對我軍民勝利的信心造成重大打擊,戰略戰役的意圖一時難以實現。總之,我軍歷經種種『苦難』,纔有今天的『輝煌』。
對『我軍敗戰』進行專題研究可謂盼者眾、呼者多、行者少,有關文章偶可見之,但研究專著長期闕如。該書較全面、系統、深入地對我軍敗戰進行研究,既是引領之作,又是『百科全書』,不但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重要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我軍現代化建設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借鑒。具體到每一個戰例,均從背景、經過、評析3個層面遞進展開,進行全景式解讀,有利於讀者對我軍31個失利之戰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深,一部刨根問底的嘔心瀝血之作
該書的重頭戲是對我軍失利戰例進行評析,必然要深究原因和檢討責任,而部分敗戰又牽扯到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研究他們的失誤是否不敬?會不會造成其後人誤解?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到什麼程度?這對著者的感情和勇氣都是一種考驗,對作者的水平也是一種檢驗,正如他在後記中所說,關於我軍作戰失利的研究是一項十分嚴肅、探索性很強的重大課題,面臨著思維、理念、情感等諸多挑戰。
作者直面失敗,以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科學嚴謹的研究精神,經過4年的潛心研究,深挖細究,終成正果。以《金門戰役》為例,作者廣泛參考了海峽兩岸大量相關史料,分上下兩篇,分別從敵我雙方視角進行回顧與反思。上篇不僅深刻檢討了我軍致敗的4大因素(『作戰指導上輕敵急躁、敵情判斷上主觀臆斷、作戰籌劃上一廂情願、指揮協同上分散混亂』),還根據可靠史料,指出兵團和軍級指揮員均負有相應責任。下篇則詳細分析了國民黨軍取勝的6個因素,既客觀又深刻,令人信服,發人深省。
胡楊被譽為『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爛』,是因其根系深入地下十餘米。同樣的道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主要賴其深度。作者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勇氣和精神,使該書保持較高的水准,很有看頭和嚼頭。
新,一部充滿創新精神的探索之作
創新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是推動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的必然要求。搜集我軍失利戰例並深研細究,這本身就是創新。此外,該書的創新還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其一,重點對戰例進行了評析。中國古代史家在記載戰事時,往往注重鋪陳雙方在戰前的謀略籌劃,對戰爭過程著墨不多,對戰事的分析總結也簡筆帶過。本書作者則將重點置於戰後的評析,從篇幅上看,評析部分約佔二分之一,而且議多於敘、重於敘、高於敘,論證相當精彩,結論很有見地。
其二,實地考察了當年戰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書中不難看出,作者不僅查閱了大量文本文獻,還親赴當年戰場實地察訪,保證了該書的真實性。比如,為深入探究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敗之譚家橋戰斗,作者特地前往安徽省黃山東要隘烏泥關考察戰場遺址。這種『腳量地,手著史』的研究方式無疑非常必要和重要。
其三,從敵我雙方的角度論成敗。文中相當一部分戰例,不僅從我軍的失誤來分析失敗的原因,而且從敵人的角度來評價其勝戰的因素。如皖南事變時任國民黨軍主力第32集團軍司令官的上官雲相在慶祝其勝利的宴會上說:『這次剿滅新四軍,作戰非常順利,似有天助,正在作戰時,連下幾天雨,是難得的,使新四軍困在山谷,前是隘路,後是激流(指青弋江漲水),進退不得……』
其四,作者特邀軍內專業測繪人員為全書31個戰例繪制了42幅作戰圖表,多數系原創,文圖並茂相得益彰,有助於讀者對戰例進行深層次理解和思考。
王洪光同志在領導部隊進行軍事斗爭准備的實踐中,十分重視研究古今中外的重要戰例,先後編著出版了《經典戰例評析》《絕戰:追思金門戰役》《統一戰爭評析》等著作,在軍內外引起較大反響。我們期待作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