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張晨通訊員樑振華)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本市共有外來常住人口299.17萬人,到“十二五”末,本市常住人口總量預計將達到1600萬左右。本市的一項“外來人口社會融合問題研究報告”顯示,外來人口認爲自己是“天津人”的僅佔0.9%,認爲自己是天津“新市民”的佔6.9%。
超半數月薪不足2500元
目前,本市共有外來常住人口299.17萬人,年平均增長21.20萬人。其中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277.41萬,年輕男性勞動力比女性高出近10個百分點。從受教育水平看,仍然是以初中文化水平爲主,大專以上高文化層次人口和未受過教育的人口相對較少。
外來人口月收入在1000-1500元的佔8.9%;月收入在1600-2000元的佔10.8%;月收入在2100-2500元的佔40.6%;月收入在2600-3000元的佔29.8%;月收入在3100-3500元的佔5.3%;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佔4.6%。由此可以看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外來人口占多數,這充分說明,天津外來人口的收入水平較低。
想當“新市民”不容易
如何才能讓外來務工人員感覺成爲一名天津“新市民”呢?調查顯示,認爲“在城市中有穩定職業”的佔68.7%,“在城市中擁有自己產權的房子”的佔44.4%,“有城市戶口”佔38.4%,“遵照城市當地風俗習慣”佔31.3%,“按照當地城市人的價值觀來辦事”佔31.3%。此外,外來人口對目前城市的房價難以承受,“不打算在本地買房的”佔43.6%,而“在天津市已購商品房”的外來人口只佔2.97%。
“新市民”渴望社會認同
來自江蘇的楊先生今年43歲,是目前開發區某企業的技術主管,他告訴記者:“我1993年來到天津,目前年薪在5萬元左右,儘管在天津買了房,工作也還穩定,但我始終沒遷戶口。我農村老家還有10畝地,老人還健在,將來如果企業不行了我就回老家,一邊種地、一邊享受慢節奏的生活。”記者採訪中發現,像楊先生這樣的“新市民”相當一部分社會認同感不強。
調查顯示,認爲自己是“天津人”的佔0.9%;認爲自己是天津“新市民”的佔6.9%;認爲自己是“外地人”的佔58.4%;認爲自己“既是外地人,也是天津新市民”的佔33.8%。不少被調查者認爲,他們是遊離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雙重邊緣人。
專家建議推進戶籍改革
調查項目負責人天津市委黨校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所的王健博士表示,提升城市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服務,增加城市外來人口在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促進城市外來人口的社會融合,已經成爲當前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建議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制,擴大社會保險範圍,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力度,爲外來人口解決後顧之憂。此外,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和培訓,促進外來人口與城市居民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