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偏岩古鎮坐落在華鎣山脈西南面的兩支餘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一岩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岩鎮。這裡是一個木板房群落,是舊時山地民居傳統建築的絕唱,也是重慶傳統民居的典型式樣之一。
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木板房群落,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桷樹疏密相間。走近小鎮,整個木板房群落依山就勢,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巷道宅院的空間一半公開一半私有,是一種極佳的傳統社會組織模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靠山而臨水,水是古鎮人民的生命線,與水近,便於取水用水之方便;近水而避低窪,使古鎮與江河保持適當的距離,是為了避免洪澇災害對古鎮的危害。偏岩古鎮臨街而築的小樓,底層空間開敞,多為店堂;上層宅樓呈吊腳樓式,建築多懸空依柱而建,既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出三尺地,多佔一份天』的設計效果。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橕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管子》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廊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管子所提倡的這種尊重自然的選址營建思想,在偏岩古鎮街巷格局中得到了較好的印證。木板房群落民居還有一些與中原文化共有的元素,如『間』、『天井』、『院落』、『回廊』、『樓梯』等,但同時也具有其地域化、民族化的構成元素,如『堂屋』、『火塘』、『木板房群落』、『涼亭』、『曬臺』、『挑廊』、『入戶大門及圍牆』等。
雖然今天這些木板房群落看起來略顯陳舊,比不了現代高樓大廈的宏偉壯觀,但那木板房飛檐的下方多是磚雕做成的門額,還有這裡的石橋、牌坊與點綴在木板房群落之中的亭臺,顯得典雅、莊重,每一幢建築都充溢著無法描摹的生活氣息。
如今,偏岩古鎮窄長的巷子裡,經常擠滿了天南地北的游客,他們走在那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欣賞著木門上的雕刻。隨處可見的商鋪,展示著民眾的智慧和結晶:蜀繡針線細密,片線光亮;木料雕刻的花鳥蟲魚,活靈活現。還有一些商鋪裡出售上了年頭的商品,如蠶絲、棉衣、刺繡、剪紙等,讓人容易想起過去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