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蘇軾吟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時候,估計怎麼也想象不到在9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能夠架著『天梯』上『天宮』,一探再探他詞裡的『天上人間』。而領銜架起這座『天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就是中國載人航天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
出身世家,半路入行
劉宇於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的一個航天世家,其父母都在前身是國防部五院的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裡面從事航天事業。小時候的劉宇並沒有接觸過火箭,因為父母回家不談工作,他只知道他們在做能往天上飛的東西,很神秘。在這種神秘吸引下,劉宇從小就對父母從事的職業十分感興趣。
陰差陽錯地,1980年18歲的劉宇考入了炮兵技術工程學院。
1990年,劉宇轉業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此與火箭再續前緣。『從邁進火箭技術研究院大門的那一刻起,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名字正在跟祖國聯系在一起,它的榮辱就是我的榮辱,它的進步就是我的成就,我注定要為它奉獻出自己全部的學識和熱情,無怨無悔!』劉宇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1993年他開始參與長征二號F火箭的研制與實驗,1999年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副總指揮。2004年,神五成功發射以後,火箭系統老一輩的領軍人物黃春平將接力棒交給了剛剛迎來42歲生日的劉宇,自此,他開始任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2012年6月16日,在他的帶領下,改進型長征二號F型火箭成功發射,取得了『十全十美,神箭神奇』的佳績。
用心做事,持續進步
『將飛行器送入最完美的軌道,就是火箭和我們火箭人的最高使命。』劉宇說。
為了完成這個最高使命,劉宇可謂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剛進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時候他完全是個新手,每天的頭等大事就是學習、觀察、請教、研究。『只要踏踏實實坐下來做事,別人能辦到的,我也一定能。』就是憑著這樣的信念以及在部隊錘煉出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劉宇在短短數年間迅速成長為專家,很快熟悉了工程任務的各個環節、作業流程。之後,他開始在不同的管理崗位從事運載火箭的指揮調度工作。這段經歷不僅使劉宇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工作經驗,也為他擔任長二F火箭總指揮奠定了基礎。
指揮調度,計劃管理,是整個研發隊伍工作和生活的『神經中樞』。劉宇常說『調度員是跑出來的。』工程進行過程中,情況時刻都在變化,為此,他常常要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研制生產情況,從而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最終及時調度,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劉宇還憑著多年在調度中總結的經驗,靈活運用計劃流程圖等科學管理辦法,積極預測和發現研制生產中的薄弱環節,實現主動的調度指揮。
在對產品質量把關上,劉宇嚴格按照載人火箭『三高』的質量要求,結合研制過程中產生的質量問題,及時召開工作會議,剖析造成問題的主客觀原因,制定改進的措施。同時,還堅決把好產品驗收關,絕對不馬虎。
載人工程是一個規模大、系統多、協調關系復雜的大工程,不是一兩個人就能乾起來的,它需要的是一個團隊,所以劉宇也非常重視團隊觀念。他說:『長二F火箭研制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很優秀,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好手。但是載人飛船的順利昇空,不是某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成百上千的領導、專家、技術人員和生產工人集體智慧的結晶。』為此,他注意處理好各有關單位之間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全局出發,一切從試驗任務出發,主動配合,積極協調,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航天事業給了我無限發展的空間,在這個領域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始終追求更好,相信該出手時就出手,用心做事,持續進步。』劉宇始終不懈地追求著。
航天精神,傳承後人
航天領域『元老級』人物戚發軔曾經說過:『航天的傳統,以老帶新做得很好,老同志教給年輕人,年輕人也尊重老同志,這就是家風。』
劉宇在談及自己成長時曾說過,他在調度工作的幾年,無論是老調度、調度長再上到各級領導,都給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對他進行了悉心的培養和教導。尤其在談到航天專家劉竹生和黃春平時,他動情地說:『作為長輩,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言傳身教。』在他擔任了總指揮後,黃春平、劉竹生等老專家仍然會經常在管理隊伍上出謀劃策,技術上嚴格把關,這都給予了劉宇極大的幫助。
『中國航天50多年的發展史,是一部文化發展史。作為年輕一代的航天人,為了早日實現中國人古已有之的飛天夢想,應該繼承航天寶貴的精神財富,以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的堅定信念,實踐人生追求,淡泊名利,無怨無悔。』劉宇如是說。
感謝一代代如劉宇一般的航天人,正是由於他們對自己從事的航天事業的那份特別的堅守與執著,纔能實現『神箭怒嘯上九重,捷報頻傳慶成功』這樣的傳奇,纔能讓我們一圓飛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