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盛世興收藏。近年來,古玩字畫收藏之風日盛,收藏愛好者們不惜砸下重金,只求“淘”到真寶貝。但文物到底是真品還是贗品?很少人能看出門道,更多的人選擇依靠專家鑑定。然而,文物專家也不一定靠譜,他們也有“打眼”的時候,有時候是無心之失,有時候則是有意爲之,至於如何判定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爲之,那就難了,所謂良心可鑑。故宮的頂級專家爲騙子自制的“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也可以用“打眼”一晃而過,但輿論對文物專家爲了名利“走穴”予以譴責的聲音不絕,害得去年故宮爲了不被自己的專家透支單位信譽發表聲明——今後凡該院在職、離退休人員再參加上述活動時,應獲得故宮博物院的書面授權,否則屬個人行爲,後果由本人承擔,故宮對此不承擔責任。
此聲明一經發出,便得到有關專家的肯定,如收藏專家馬未都就認爲:故宮的聲明“表明了一個很好的態度”。不過,故宮的專家不能輕易“走穴”了,但現下各電視臺鑑寶類的專家還是如過江之鯽,讓一些觀衆追捧膜拜不已,也讓一些觀衆心生忐忑狐疑不定,專家們做出的那些或褒或貶的決定,真的是貨真價實的決定嗎?尤其如去年鬧出有人指責主持人王剛砸碎了多件珍貴文物的風波後,更讓許多人心裏沒了底。把假的說成真的,坑蒙拐騙牟取暴利;把真的說成假的,另有所圖的齷齪,只有等事情真相大白之後,被矇蔽者纔會恍然大悟。而眼下就爆出這麼一樁。
據新華社報道,河南鄭州朱氏兄弟在某電視臺鑑寶節目的海選現場找專家鑑定家傳的古畫乾隆御筆《嵩陽漢柏圖》。專家說古畫是贗品,兩兄弟就以17萬元賣給了專家的朋友。一年後發現這幅古畫竟在拍賣行拍出近9000萬元的高價,前後價格相差了500多倍。更讓朱氏兄弟想不到的是,這個所謂的專家居然也是冒名的——假冒了另外一個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履歷、證件、任職資格、職務等。2012年11月,鄭州中院合議庭合議認爲,此案涉及刑事詐騙,法院駁回民事起訴,並將該案件移送當地公安機關。據悉,目前該案還在移送公安機關程序中。
連專家都是假冒的,這真讓人大跌眼鏡。不過,出現這樣的怪事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稀奇。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文物鑑定從業人員大致有三類:一是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文物專家,主要負責博物館文物徵集鑑定工作;二是通過國家文物局鑑定資格認定考試的責任鑑定員,業務範圍僅限於文物進出境審覈;三是在中國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等機構任職,或取得相關機構發放的鑑定資格證書的從業人員。大衆傳播平臺上各類鑑寶活動邀請的嘉賓、專家,多是出自第三類鑑定人員。這類鑑定人員在獲取資格證書時,不少人並未經過嚴格的分類考試、資質審覈,鑑定水平良莠不齊,“僞專家”滿天飛。也就是說,不少與文博相關的社會機構都能發放鑑定資格證書,導致掛着各種名頭的鑑定師、文物評估顧問大行其道,堂而皇之地從鑑寶活動中撈得好處。
文物鑑定行業混亂、從業人員五花八門,人人都能鑑寶,卻沒人來鑑定專家。因此,要根治這種亂象,除了需要媒體和收藏界加強行業自律,更需要完善文物鑑定監管機制,建立起統一、規範的文物鑑定資格認證制度,釐清鑑定機構和個人的責任。
本報評論員宋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