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記者童曙泉)市社科院圍繞“五個之都”建設及“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專題調研顯示,文化館、檔案館、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年均光顧率不超過5次的受衆比例均超過了90%;超過一半的市民一年中從來不去這幾類文化場所,資源閒置狀況嚴重。
市社科院近日發佈《北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惠民工程建設》,對全市2209名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參與度和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儘管本市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但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活動、文化惠民項目利用率和參與度較低,設施、資金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收效比亟待提高。
研究人員認爲,本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質量形態存在低層次與單一化現象,品質需要繼續提升。同時,本市現有文化設施存在不足,位置佈局不合理。如已經發展了10餘年、擁有幾十萬人口的天通苑,目前只有幾個藏書萬餘冊的微型圖書館和圖書室。
據市社科院的調查顯示,社會公衆對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狀況和應用程度不高。其中,針對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和陳列館的調查數據顯示,24.4%的受訪者一年中從未去過這5類場所,61.6%的人平均每年去1到5次。
市民對文化館的年均光顧次數更低,93.7%的人平均每年到館5次以下,其中,58.6%沒去過文化館,35.1%的人每年到館次數爲1到5次。此外,檔案館在各類公共文化設施中對市民的吸引力最低,85.3%的市民一年內沒有去過檔案館。除公務員外,大部分人對檔案館所知甚少,覺得和自己沒有關係。
社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同樣存在參與度不高的問題。調查顯示64.2%的人一年中從未去過社區閱覽室、農家書屋、基層文化站、文化活動室等。調查報告分析認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內容不夠充實。
針對公衆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62.9%和56.9%的人對基層文化場所和文化館的情況不清楚;而對這兩類文化場所的服務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市民,分別只有34.2%和40.8%。
此外,與公共文化設施相比,公衆對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比例更低。超過50%的受訪者從沒參與過免費的文藝演出、文化藝術展覽、博覽會等活動。這顯示了公共文化活動在融入公衆和基層、吸引羣衆廣泛參與方面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