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丁建庭
廣州市政協辦公廳日前在市政協官方網站上公佈了《2012年度市政協常委、委員履職量化總分前五名名單》,這是廣州市政協首次公佈委員履職量化結果。廣州市政協通過“打分”對每一位政協委員進行量化管理,這種做法勢必將有助於充分調動委員履職的積極性。
政協委員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但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和評價體系,導致一些政協委員“不幹、少幹、懶得幹”。這些政協委員雖然時刻不忘“政協委員”的身份,但更多是將其視爲一種政治榮譽,內心深處缺乏“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政治自覺。事實也證明,幾乎沒有人會拒絕政協機關的邀請,也很少有人會主動辭職,但“請假不參會、參會不提案、提案走形式”的情況卻時有發生。政治協商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參政議政是政協委員的首要職責。在責任和榮譽之間,沒有責任就沒有榮譽,兩者絕不能本末倒置,否則政協委員的作用將大打折扣。
廣州市政協履職量化評價制度,不同於“優良差”式模糊評價,也不同於領導評價和輿論評價,而是實打實地根據履職情況進行客觀“打分”。通過量化評價,得分高的公開表揚,得分居末的約請談話,這樣的考覈評價體系無疑會鼓勵“先進”委員再接再厲,鞭策“後進”委員迎頭趕上,壓縮“重榮譽、輕責任”委員的活動空間。除了鼓勵和倒逼政協委員積極履職外,還必須從本源上提升政協委員的履職熱情和責任感,就是要讓委員們體會到自己履職的價值和意義。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委員們的提案被重視、有答覆、有效果,倘若總是無答覆無結果,委員們的熱情和責任將會一點點被澆滅。把外在約束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結合起來,政協委員才能“生猛”起來。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政協委員,他們活躍在媒體上,有的是“提案大王”,有的是“兩會炮手”。圍觀這些“明星委員”會發現,他們關注的問題往往是時下熱點,研究的內容常常無所不包,言論或提案有時“生猛”無比,雖然部分迎合了輿論,但又普遍缺乏專業性和可操作性。其實,委員提案不在乎數量多少,關鍵要看質量如何;言論不在乎多麼“生猛”,關鍵要看行動效果。雖然廣州市政協的量化評價體系還有諸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它重視參會與提案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在保證正常出勤率的前提下,提案的質量成了委員得分高低的關鍵。由此可見,政協委員必須在提案上多下功夫,必須是經過調查研究而不是“空對空”。從根本上說,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提案纔是好提案,這樣的提案纔是真正的“生猛”。讓政協委員“生猛”起來,提案必須首先“生猛”起來。
需要強調的是,廣州市政協當前的量化評價體系在公開性和透明性上還有所不足。雖然每一位委員都知道自己的得分,但公衆只能看到7個專委會得分前5名的政協常委和委員名單,其他一無所知。除了“先進”受到表揚之外,“後進”的全部保密,也不公佈每一位委員的具體得分。不能不說,這是令公衆遺憾之處。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增強民主協商實效性”,其目的正是爲了加強政治協商的作用,調動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熱情。凡此種種,都是爲了讓政協委員“生猛”起來,委員“生猛”,政協才能更有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