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南京1月18日電(記者朱旭東) “每次送爸爸媽媽到村口,我都忍不住哭,特別是說最後一聲再見時。”12歲的何琪是江蘇興化中堡鎮中心校的學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每年只有在清明節或春節回家。她從3年級就開始寄宿,每次週五回家,家裏有爺爺奶奶,還有一個小弟弟。“我經常想爸爸媽媽,就躲在被窩裏哭。”
中堡鎮中心校共642名小學生,其中390名留守兒童。近幾年,記者已是第三次去看望他們,看他們的學習,看他們的課間活動,看他們的食堂宿舍,看他們滿臉的稚氣和堅強的生活。
學校校長祭德華說:“城鄉教育資源不平衡,最大的不平衡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不平衡。城裏孩子可以有爸爸媽媽陪着看書做作業,在農村尤其是留守兒童家庭,幾乎看不到。這種親情的缺失,很難彌補。”
“雖然家裏住的不是樓房,只要能住就行了,我更希望爸爸媽媽回來,不在乎他們賺多少錢。”8歲的林曉雪坐在校車第一排,抱着自己的書包,看着窗外結冰的水面咬着嘴脣說。“他們外出打工是爲了我好,但我寧願他們在我身邊。”
林曉雪的父母都在上海打工,每年清明節和春節纔回家。她家在大縱湖畔的南宋村,離學校5公里左右,因爲才上二年級,還不能在學校寄宿,每天在老師的護送下坐校車回家。“下半年我上三年級,就要寄宿了。”儘管學校有老師的呵護和同學的陪伴,曉雪並不情願寄宿,她提出讓奶奶在鎮裏租房子,放學依然能回家,但考慮到奶奶的辛勞,又放棄了。“奶奶也不容易,我都能理解……”輕聲細語的,成熟得令人幾乎不敢相信這是位8歲的孩子。
面對這種不平衡,學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當晚的課餘活動,記者看到了學校組織的各種興趣班,有樂器、英語、詩詞朗誦、趣味數學等,孩子們玩得都很盡興。適逢胡忠鑫9歲生日,學校爲他買了個小巧的生日蛋糕。老師曹健給他主持了一個簡單的儀式,全班同學都興奮地唱着《生日快樂》歌,彷彿每個人都在過生日。
“爸爸媽媽剛開始出去打工時,我也恨他們,覺得他們拋棄了我們。現在理解了,他們是爲了我好。”何琪每個週末回家,都很自覺地做作業,並幫爺爺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同時照顧比她小6歲的弟弟。
看着他們獨立地照顧自己的生活,聽着他們平靜地說着對父母的思念,感受着他們對父母堅強的理解,記者眼睛溼潤了——是的,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失去了部分無法彌補的親情,但他們較早地擁有了堅強。這份堅強,同樣是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