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遼寧省東港市副市長董海濤因80後美女副市長的名頭,及其丈夫的叔叔擔任廳級官員的背景,引發外界諸多猜測。根據《人民日報》記者的調查,董海濤的選拔過程是合規的,其叔叔並未介入。當地主管官員介紹說,董海濤的筆試成績在報名的非黨人員中排名第三。但細心的網友發現,筆試後入圍的人選名單中,非黨人員只有四名,董海濤的成績與另一人並列倒數第一。這一對比引發網民諸多非議。
其實,這些非議都不要緊,參看所有入選者的筆試成績,相差均在10分以內,以筆試成績論之,可謂伯仲之間,說明不了問題。無論從哪個環節來看,董海濤擔任副處級的縣級市副市長並沒有什麼程序違規的嫌疑。然而,爲什麼這一起符合幹部提拔程序的人事調動引發外界那麼多質疑呢?爲什麼人們會懷疑這一事件的背後絕非展現出來的那麼簡單呢?爲什麼即便沒有違規,很多人仍然憤憤不平呢?
中央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有一個判斷值得關注,他認爲我國腐敗的發展趨勢應分爲三個階段: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權權交易是第三個層面的腐敗,目前開始凸顯,這種交易已經超越了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它不需要通過直接的經濟利益來表示,而是進行一種權力交易。比如,我培養你的女兒當後備幹部,你提拔我的侄子。玩得更高超的是多幾個循環,甲官提拔乙官親屬,乙官提拔丙官親屬,丙官提拔丁官親屬,丁官提拔甲官親屬。如此一來,不需買官賣官不需送禮送錢,一切按照程序走,全部過程都可以公開透明,只要一符合條件,馬上提拔,任誰也找不到藉口反對,甚至很多時候連招呼都不用打。2011年,《南方週末》曾經刊登了曾在中部某縣掛職的北大博士生馮軍旗的調查報告《中縣“政治家族”現象調查》,作者完整記錄了這個縣級政權系統內部當地家族成員的任職關係。中縣的一位主要領導對作者說:“如果我的妹妹在中縣工作,那麼不用我打招呼,她的工作和提拔,都會處處受到關照,這是幾千年來的政治傳統。”進入權權交易階段,一切都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保駕護航,但這僅僅是看似合法,實際上是鑽制度漏洞,是讓潛規則大行其道,也是一種新型的利益輸送。
從2011年的館陶縣80後代理縣長閆寧,到如今的80後美女副市長董海濤,他們都是在30歲左右擔任副處級或處級幹部,然而有這樣閱歷的人不在少數,爲什麼唯獨是他們引起社會爭議呢?筆者估計,一是由於他們任職的是實權崗位,是某一地的“父母官”;二是他們的年齡與他們的背景引發猜測,很難完全排除“家人相助”的嫌疑;三是社會流動板結化趨勢加重。當今社會普通人對某些地方向上流通的渠道過窄具有不滿情緒,這些年輕官員只不過恰好觸發了輿情,即便他們確實有才能、是個合格的乃至優秀的幹部。當一些地方普通人越來越難進入公務員系統的社會背景下,一旦當地出現一個青年政治明星,輿情自然會偏向於刨根問底,以解疑問。說到底,公衆表面上質疑的是個案,實際上是對普通人向上流通渠道日漸逼仄的不滿情緒表達。
我國幹部選拔制度的改革由此需要更進一步,應當擴大選拔平臺,讓更多的普通人可以通過更公開、更透明、更公平的方式進入到幹部序列中,舉賢固然可以不避親,也應當儘可能地做到親疏不有別,儘可能地避免權權交易的出現。與此同時,還應當擴大普通人各種向上流通的渠道,讓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智慧、勤奮與合法勞動獲得體面而富有尊嚴的生活,而不能變成“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各自行業中獲得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各種人才都能被吸納進各種行業,才能成就包括公務員體系在內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