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方日報記者高國輝通訊員趙瑩
春節臨近,“回家過年”是億萬“漂”在他鄉之人的共同心願,也是很多家庭一年中唯一一次的團圓。一些已經在工作地定居的人則選擇把父母接到身邊團圓。
對這些漂在城市打拼的人而言,父母的健康保障最讓人牽掛。不管是身在老家,還是跟隨子女長期生活,老年人的意外風險和醫療保障風險該如何規避?中德安聯人壽資深保險專家杜春華建議,如果老人要隨子女在其他城市長期生活,最好儘快辦理醫保的“異地就醫”,同時通過商業保險作爲補充也非常必要。等到要看病了或意外發生了再想起保險保障,往往爲時已晚。
長期探親最好先辦醫保“異地就醫”
王小姐到廣州工作已經五年了,幾年內完成了買房、結婚幾件人生大事,去年又剛生了寶寶,已經退休的母親年初從山東老家到廣州來幫忙照顧寶寶。前段時間,王小姐的媽媽不慎摔傷,腰椎骨折,僅住院治療費用就花費4萬餘元,接下來要做康復治療,起居也需要專人照料。對於家中添丁又有房貸的王小姐而言,雖然母親的住院費用大半可以醫保報銷,但要回老家醫保中心申請,短時間內家中的經濟壓力陡然增強。
像王小姐的母親這樣,到子女工作的城市探親做中長期居留的情況非常普遍,另外還有不少人在城市站穩腳跟後,把父母從老家接來安享晚年。中德安聯人壽專家杜春華建議:對於計劃把父母長期接來居住的情況,先把異地就醫手續辦妥爲宜。
目前各地對異地就醫的規定不盡相同,一般計劃在異地需居住6個月至一年以上就可申請辦理。辦理完成後在約定的社保定點醫院急診和住院費用都可以同樣享受醫保的福利。與此同時,一些地區還支持醫保卡中的現金提現,以便投保人在異地看病可以靈活使用。如果沒有及時辦理異地就醫,不少城市規定,除了急診之外,在辦理異地就醫手續之前所發生的其他醫療費用將是無法通過醫保報銷。
另外,在辦理醫保“異地就醫”時需要注意的是:“異地就醫”手續辦好後,在醫保所在地的醫保就醫福利就中止了。因此,探親的老人如果要返回老家長期居住,需要再次向當地醫保部門申請停止“異地就醫”,以便在老家繼續享受醫保醫療。
留守老人意外風險別忽視
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及行動相對遲緩,發生意外受傷的可能性相對較大。“意外險和意外醫療險保費非常低廉,用很少的保費就可以爲老年父母購買到高額的保障。對於前面案例中,王小姐這樣正在財富積累期的小家庭而言,在家庭儲蓄和每月現金流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爲父母購買一份意外保障,可以緩解類似的經濟困境。另外,對於很多父母在老家不能隨時盡孝道的子女而言,這也是一份孝心,讓老人不會因遭受意外之後又增加一重經濟顧慮,能夠安心養病。”
杜春華介紹,作爲最常見的險種,意外險在各家保險公司都有銷售,而且價格相差不大。以中德安聯人壽的“暢行萬里”意外險卡單爲例,每年僅需368元,可爲69歲(含69歲)以下老人提供每年20萬元的意外險保障,每次1萬元、全年累計最高3萬元的意外醫療保障,還有20萬私家車意外保障和累計100萬的航空意外保障等出行保障。
京滬穗
“漂泊成流”
-鏈接
根據2011年公佈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北京市的外來人口比例上升至三分之一,“十年前,北京每5個人中有1個外地人,現在每3個人中就有1個來自外地”;廣州市外來人口較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長43.81%,佔常住人口的37.48%;而在上海,外來人口數量已經逼近戶籍人口,從第五次普查時的1:3上升到2:3。
大病基金早建立
對於老年人的大病保障,現在社保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很多農村老人也在當地投保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這種保險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爲主,門診、跌打損傷等一般不在其保障範圍內。各地具體政策不同,保費爲每年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報銷額度的封頂線(一般爲幾萬元)和報銷的比例也不盡相同。不過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保障,動輒數十萬的重大疾病醫療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都是天文數字。
通過商業保險來爲老年人補充重大疾病保障也有一些現實的問題,老人身體的健康情況往往難以達到投保要求或保費太貴讓人望而卻步。杜春華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在爲老人準備大病保險金的時候,不妨多一個考慮:如果子女經濟實力雄厚,想把風險更多地交給保險公司,就爲老人買重大疾病保險及普通住院費用、住院補貼保險;如果子女經濟實力一般,可以考慮爲老年人專門準備一個不予挪用的大病及住院費用的存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堅持不懈地每個月存入一定數量的錢(可用定存方式處理),以累積大病及住院費用保障金。這也是“漂”在他鄉的子女,能夠爲老人救急、盡孝道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