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年3月敘利亞反對派和政府之間爆發衝突,至今已快2年。據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衝突已導致6萬多人死亡,70多萬難民外逃。難民潮讓周邊國家不堪重負,而今年敘利亞將有約40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敘利亞危機至今沒有解決的跡象,而近來有兩個動態值得關注。一是敘反對派開啓同俄羅斯和伊朗對話的大門;二是以色列空襲了敘利亞。
2月2日,正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主席哈提卜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舉行首次直接會談,雙方今後計劃實現定期接觸。這爲國際社會政治解決危機再次開啓對話大門。同時,哈提卜還將會晤伊朗外長薩利希,商討解決敘利亞危機。而在去年12月,敘利亞反對派曾拒絕俄羅斯的談判邀請。有專家認爲,俄羅斯與伊朗一直在背後支持敘利亞政府,若能與反對派達成某種程度共識,將使巴沙爾政府與反對派實現對話成爲可能,有助於政治解決危機。
目前,敘利亞局勢日趨複雜,而造成複雜的因素之一,是以色列的出手。1月30日,以色列戰機轟炸了位於大馬士革郊區傑姆拉亞地區的一處科學研究中心,炸燬中心建築和停車場,導致2人死亡5人受傷。空襲事件發生後,西方媒體曾報道以色列軍方摧毀了一隊向黎巴嫩真主黨運送武器的車隊。但敘利亞軍方表示,此說法不實。
自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席捲中東以來,以色列一直保持低調,在鄰國陷入內亂時保持中立,極力避免將阿拉伯國家的內亂之火燒到自己身上。敘利亞是以色列的第二大鄰國,雖然以色列仍佔據着敘利亞領土戈蘭高地,但兩國近年來還算“和平共處”。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巴沙爾政權倒臺,地區平衡將被打破,會導致以色列少了一名“聰明的敵人”與“安全的衛士”。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了以色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對待敘利亞的態度上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