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城南村民在康王廟前舞龍燈
位於南昌南郊的城南村,素有“龍燈之鄉”的美稱,每到春節,舞龍燈便成爲那裏最重要的活動。
城南龍燈有700年曆史,最早舞的是板凳龍,龍身由數百條板凳相連,夜裏點亮花燈綿延幾百米,場面甚爲壯觀。舊時,每逢過年,城南村的板凳龍都要到南昌城內去巡遊,從城南村一直到滕王閣,所到之處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時代變遷,板凳龍逐漸被布龍取代,現在,城南村人舞着更爲精美的長龍,到家家戶戶去拜年,成爲南昌春節“一景”。除此之外,每到過年,城南村還會舉辦神會、吊譜等活動,喜慶的氣氛一直維持到元宵節之後。
近日,記者走進城南村,提前感受了一下當地人過年的喜慶氛圍。
神會
正月十一“請菩薩”
在66歲的城南村民史愛國記憶裏,春節最熱鬧的活動當屬神會。“我們城南村的神會從正月十一開始,一直要維持到元宵節結束,那場面,別提有多熱鬧!”史愛國對記者說。
“神會”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將村中康王廟的菩薩“請”出來,在露天的場所轉一圈。這是一種古老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儀式,主要目的是爲了感謝“神靈”一年來的照顧,並祈禱來年能繼續護佑。史愛國告訴記者,舊時請菩薩的儀式相當隆重,不允許女人出現,請菩薩的長輩相當於史家的族長。他要沐浴停當,焚香三跪九叩請出菩薩。不過,現在的神會內容已簡化了很多,宗教色彩也淡化了很多,更多是爲了鞏固親緣關係,展示傳統文化。
板凳龍舞進南昌城
把菩薩請出來後,下一步就要進行巡遊了。史愛國告訴記者,史家每個有男丁的家庭都要提供相應數量的板凳,將這些板凳帶到康王廟前,一條板凳一條板凳地連接起來。將菩薩作爲板凳龍的龍頭,在板凳龍前後掛好燈籠,然後就要開始出巡了。
巡遊分兩路,一路在城南村,一路則“遊”進南昌城。“從村口出發,經過東壇巷、進賢門、象山南路、勝利路,到達滕王閣,再從青雲譜返回。一個來回有四十里路,得花一天時間。”史愛國說。龍隊所到之處,大受歡迎,許多市民用放鞭炮的方式迎接“神龍”的到來。“那個時候,整個南昌城只有我們城南板凳龍進行春節巡遊,我們的名氣也就是那個時候打響的!”史愛國不無驕傲地說。
巡遊結束後,菩薩被重新奉入廟裏,這意味着春節的結束。史愛國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後,城南龍燈隊沒有再進城巡遊,這麼好的傳統習俗慢慢淡化,他覺得着實可惜。
村口搭戲臺連唱五天
神會還有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那就是唱戲。63歲的村民劉秀英告訴記者,每年正月十一,村裏就要請戲班子來唱戲,一直唱到元宵節結束。“有《七仙女》、《三姐拜壽》、《狸貓換太子》等等,都是我們最愛聽的。”舊時,村裏有兩個臨時戲臺,一個搭在村口,一個搭在康王廟前。一到過年,這兩個地方就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村民們都擠在臺前,享受着一年一度的文藝盛宴。
龍燈
城南龍燈有700年曆史
作爲“龍燈之鄉”,舞龍燈理所當然是城南村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城南龍燈傳承人史克濱告訴記者,城南龍燈至今有700多年曆史。“我們城南史家的祖先本達公是一名押運糧草的軍官,祖籍浙江,700多年前他押運糧草經過城南村,一眼看中了這裏,最後來這裏定居。他把家鄉的風俗也“複製”過來,舞龍燈就是其中之一。”
最早舞的是板凳龍,龍身由數百條板凳相連,每條板凳上都扎着兩盞可點蠟燭的花燈,花燈上貼有人物、鳥獸、花草、蟲魚等剪紙圖案,整個龍燈可分可合,連接形成幾百米的長龍。“每到春節,村民就會舞起龍燈,板凳龍見尾不見首,那場面太壯觀了!”史克濱說。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板凳龍逐漸由更爲靈活輕巧的彩色布龍取代,舞龍也褪去了家族的色彩,成爲人人都能參與的歡慶活動。坊間有一句諺語:“楊家的轎子(花轎)聶家的神(神會),史家的板凳(龍)愛死人”,由此可見史家龍燈的受歡迎程度。
舞龍燈給遠嫁的女兒拜年
史克濱告訴記者,每到過年,城南村民都會舞着龍燈去拜年。他們走到哪家,哪家就會放鞭炮迎接。進門後,“龍”先走幾個“8”字,再點幾下龍頭,爲首的還會向人家說一些吉利話,如“恭喜發財”、“早生貴子”、“金榜題名”等。一番熱鬧後,龍隊離開人家,這裏面也有講究:“得退着出門,先出尾,再出頭,這樣纔算禮貌周全”。
村民不僅在本村舞龍燈,還將龍燈舞到異地。原來,城南村有一個習俗,每到春節,都要組織舞龍隊給嫁往異地的城南女兒拜年。女兒們看到家鄉人來了,都特別高興,拿出花生、瓜子、糖果招待,大家坐在一起共敘鄉情,其樂融融。
新過門的媳婦拔龍鬚
以前舞龍燈的都是男人,但隨着時代的進步,現在城南村的女人也開始舞龍燈。記者採訪時,正遇到城南女子舞龍隊在排練春節的節目,10多個英姿颯爽的女子把一條巨龍舞得千變萬化。
隊員劉小玉告訴記者,舞龍燈是城南村每年春節的必演節目。男子一般舞綠龍,寓意風調雨順,女子一般舞紅龍,寓意吉祥如意。女子舞龍隊往往特別受歡迎,因爲她們的造型富有陰柔之美,隊員也更有親和力。最有意思的是,她們到剛娶了媳婦的人家拜年,很多新媳婦會悄悄在龍頭上拔下一根龍鬚,藏在自己枕頭底下,據說這樣就可以生男孩。劉小玉笑着說,有時她們出去得備兩個龍頭,“如果龍鬚拔光了,還可以換另一個”。
吊譜
凝聚宗族力量的古老儀式
城南村還有一個過年習俗,名曰“吊譜”,即全族的人到祠堂裏去,把印着家族譜系的布高高垂下來,進行祭拜和祈福。這種凝聚宗族力量的古老儀式從每年大年初一開始,一直要維持到大年初三。
村民史愛國告訴記者,吊譜第一件事是“上譜”,即把本村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姓名登記上譜,同時也要將前一年亡故的男性老人的信息登記上譜,“什麼時候去世的,葬在哪裏,都要寫得一清二楚”。第二步是祭拜,就是給先祖上香,爲村莊祈福。最後一步是發譜餅,譜餅類似於月餅,舊時每人發一斤,現在每人發兩個。史愛國告訴記者,如果是中學生,就要多發一個;大學生,多發兩個;博士生,多發三個……“有人拿籮筐挑譜餅走咧!”史愛國幽默地說。由此可見,譜餅不僅象徵節日的喜慶,更是一個家族實力的體現。
(感謝城南龍燈工作室的支持)
記者魏瑩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