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徐高柳老人在路旁挖土種樹
本報訊胡敏華記者吳新靈文魏勇劍圖肩扛一把鐵鍬,揹着一壺水,眼前的徐高柳看起來又黑又瘦,但身板卻很硬朗。
60歲,本該是享清福的年紀,他卻沒閒着,用他的話說就是近27年來只做了一件事情:種樹!從南昌縣南新鄉街上,沿着公路穿過西角黃家、南徐村、大屋上徐家村,便是愛民村,徐高柳的家就在這裏。
記者行走在約15公里長的鄉村小道上看到,兩邊是肥沃的農田,道路兩側那些多年前種下的水杉已長到10多米高,像一座綠色長城,守護着兩側肥沃的土地。這裏凝聚着徐高柳老人27年的心血……
往事
放棄城裏生意回農村種樹
1981年,徐高柳帶着妻子姜蓮英從愛民村來到南昌,在老福山附近開了一家飯店。短短數年,夫妻倆賺了10多萬元。
“在那個年代,10萬元可是鉅款。”說起那段歲月時,徐高柳笑了,“可農村人也沒什麼過多的想法,賺了錢便想回到村裏蓋房子。”1985年,徐高柳回到愛民村蓋了一棟房子。蓋房子時,徐高柳發現村子前後沒什麼樹很難看。徐高柳便在自家屋的前後栽了許多樹。
“一年後,我種的樹長大了些。感覺十分好看。”徐高柳說,當時整個進村的道路兩側也沒有樹木,村民爲了灌溉,在路邊修了好多排灌渠,“水土流失很嚴重。鄉村每年疏通排灌渠都要花好幾萬元。”
“種樹能保護水土,還能節約開支。”徐高柳於是把種樹的想法提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這樣徐高柳說服妻子,關掉在南昌的飯店,回到村裏開始了他的種樹生涯。
成果
27年種植60萬棵樹
1986年,徐高柳從南昌回到村裏,妻子在村裏開了家小商店養家餬口,其他存款都被徐高柳用去種樹了。
“開始的時候,就種在愛民村排灌渠的兩側。”徐高柳介紹說,幾年下來,保護水土的效果十分明顯,排灌渠幾乎都不用清理了。“累了,坐在樹底下乘涼,十分舒服。”愛民村村民徐師傅對記者說。
愛民村漸漸種滿了樹,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可出了愛民村,依然是光禿禿的,徐高柳又想到去別的村免費種樹。然而,當時很多村民都不理解,說徐高柳種樹是爲了賺錢,徐高柳毫無辦法。“我有個好老伴。”徐高柳說,當時妻子知道這件事後,便對他說,可以先幫村民修路,然後再想辦法種樹。
當時,村裏是泥巴路,坑坑窪窪的。聽了妻子的建議後,徐高柳拿錢買來砂石,免費幫村民修路,並告訴村民,種樹是爲了環境,而非賺錢。村民也被徐高柳打動了,從此他種起樹來便一發不可收拾,路修到哪,樹就種到哪,從愛民村到西角黃家、南徐村、大屋上徐家村,道路兩側種滿了樹。
27年過去了,徐高柳挖了60多萬個坑,種下了60多萬棵樹,讓愛民村等成爲遠近聞名的綠色村莊。
輝煌
曾騎車到北京宣傳綠化
爲了讓更多的人種樹,讓更多的人都來愛護自己的家園,2004年徐高柳還騎自行車從南昌到北京,一路宣傳綠化。徐高柳也先後獲得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全國綠化獎狀獲得者、美國大自然生態協會生態二等獎、江西省十大個體造林大戶等國內外榮譽。
2004年,他還獲得了美國大自然生態協會頒發的“阿拉善SEE”二等獎,活動主辦方邀請他攜妻子赴京領獎。“南昌的綠化、環境很好,歡迎來南昌做客。”領獎時播放了徐高柳種樹的宣傳片,徐高柳向坐在他旁邊的萬科集團的老總王石說道。
未來
希望有生之年種百萬棵樹
不幸的是,2010年,徐高柳在樹林裏因疲勞過度中風偏癱,右手無法握住鐵鍬和鋤頭。徐高柳則組織村民一起種樹,自己就負責每天巡林、護林,2011年至2012年,在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的支持下,徐高柳帶領村民依然種下了十萬多棵樹。
採訪時,徐高柳邀請記者一同去看他種下的樹。“這些都是我種下的樹,不求什麼,只是看着這些樹就心安了。”走在路上,徐高柳不像開始時那麼拘束,逐漸興奮起來。
在南新鄉某段堤壩上,恰好有幾位村民在種水杉,徐高柳便走上前,和村民聊開了。“不要培太多土,有15公分厚就可以了。”徐高柳告訴種樹村民,水杉樹苗根部要透氣,土層太厚,水澆不透樹就很難成活。
觸摸着粗壯的樹木,望着深邃的林道,徐高柳告訴記者:“作爲一個農民,能把有限的精力和青春年華奉獻在種樹上面,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在有生之年,植百萬棵樹,再讓子孫後代接過鐵鍬和鋤頭,把樹一直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