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位是連續21年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小品王”,一位是曾經不被主流認可的“非著名相聲演員”,日前在江蘇衛視《郭的秀》節目錄制現場,趙本山和郭德綱首次同臺。對於接棒上春晚的郭德綱,趙本山從一個前輩角度給予建議:“搞曲藝的一定要接地氣”,並一再提醒郭德綱不要“氣盛”,要懂得“低頭”。
曲藝演出要原汁原味
在央視春晚的舞臺上,趙本山曾經留下多個膾炙人口的小品,他小品中的經典語句也被人們在生活中廣泛運用。舞臺上的趙本山常常會即興表演,反應之快令初次合作的演員絕對“接不住”。而郭德綱這方面也不示弱,他向來以伶牙俐齒、恣情砸掛他人而縱橫江湖。節目現場,趙本山與郭德綱過招,火花頻閃。作爲前輩,趙本山提醒郭德綱“曲藝人要接地氣,撂地演出要原汁原味”。
趙本山說,他16歲開始演二人轉,到現在已經40年了。這些年雖然受了不少罪,但一直在提醒自己戒驕戒躁,“別總認爲自己是棵蔥,不是謙虛地說,因爲做藝人是一生的事兒。我們都是要通過作品來了解人生,通過人生的過程來了解作品裏面的人物。我呢,算不上成功也算不上失敗,因爲還是在這個舞臺上存在着,就是在路上正走着。到現在還有很多觀衆愛看,咱這錄製現場郭德綱的粉絲比較多,都在那兒‘咦’,在小品裏這麼‘咦’一下,我以爲是起鬨呢!”
趙本山對郭德綱直言:“從你在天橋小劇場時我就關注你,那時候說相聲有個郭德綱。不僅觀衆喜歡,同行也很‘喜歡’你。我就找來聽一聽。你按照相聲的原生態演下來。說實話二人轉能走到今天,也是這個狀態,沒有離開根。以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在街頭都是撂地演出,二人轉也是這個生存狀態,它很多是自然的,紮在泥裏的。這些年,我們這些民間藝人,又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一些,就是把二人轉從泥裏拽出來,洗吧洗吧擱在舞臺上,它還是原汁原味的。”
對於趙本山的這些忠告,郭德綱全盤接受,他說:“您說得正對我心思,這麼多年哪都演過了,您問我在哪裏演最舒服,我說就是在茶館裏,50人、80人、100人,雖然說‘平地摳餅,對面拿賊’、面對面的,那個演出是給我自己演的。當然了,5000人、10000人的咱也得演,那得吃飯。”
憶往昔艱辛惺惺相惜
如今提起趙本山和郭德綱,在演藝界都是響噹噹。趙本山的本山傳媒事業發展橫跨劇場演出、影視劇製作、藝術培訓等多個產業;而郭德綱的“德雲社”也是越做越大,全國巡演已經成爲每年國內演出市場一大盛事。面對今日的成功,趙本山有更多理性的思考,他奉勸年輕氣盛的郭德綱“要低頭”。
儘管如今趙本山和郭德綱都很風光,但回想起當初的艱辛,郭德綱仍然欷歔不已:“您認識我的那會兒,我已經好了。火之前還有一段時間我連飯都吃不上。甚至包括當年唱戲的時候,唱一場給六塊錢,旁邊還有人拿着筆拿着本寫,老鄉一叫好,加5毛。”對此,趙本山也有很多感觸,他說:“我那時劇團演一場10塊錢,有時候沒有錢就給一筐雞蛋,或者供一頓飯。”儘管經歷了艱辛,趙本山和郭德綱一致認爲,“這種狀態最鍛鍊人,適者生存。”
趙本山對於這些年打拼的心路歷程,有更多的感悟。他說:“做演員的渴望火爆,在火爆的過渡時期需要觀衆,也需要提醒,一下子紅了,突然從窮到富,自我的東西有一點不冷靜也是正常的。路走長了,自己才知道年輕時候有的事兒是不成熟的。我們都到了‘低頭’的時候了,低頭不是壞事兒。真心塌下腰來,能夠誠懇地把自己交給觀衆,交給社會。”
趙本山對郭德綱說:“我是在農村一點一點走過來的,我今年56歲,虛歲。你現在剛40歲,差16歲。郭德綱無論火的時候、不火的時候、爲難的時候,你看各種報刊,我都在用心地頂你,因爲社會需要你,百姓太需要快樂。”
對於那段日子,郭德綱回憶說:“我記得2005年我不看報紙,沒有一家報紙不是罵我的。我也沒得罪這麼多人啊,我怎麼十惡不赦了呢?那會兒本山老師就通過一個朋友告訴郭德綱,好好地堅持、好好地忍,慢慢就行了。人在那個情況下,有人能給你幾句貼心話。這麼多年我一直記在心裏,多謝您的支持。”
趙本山說:“我們想吃這碗飯,但這個飯碗很沉重。當我們端不穩的時候的,就忍讓一些,也給別人留一個出路。其實藝術出一個人纔不容易,需要社會和觀衆寬容,只要他的作品能帶給觀衆歡樂。大家要記住,快樂是一個至高無上的事,它比金錢重要。”
春晚壓力大難承受
今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原本會因爲趙本山和郭德綱的同臺,令人們充滿更多期待,但在彩排階段趙本山突然宣佈退出。對於退出春晚的事,趙本山面對郭德綱將心裏話和盤托出。他忠告郭德綱,上春晚是要給別人帶來歡樂,但自己首先要快樂。
對於春晚話題,郭德綱向趙本山發問:“春晚您都上21年了,說實在話。作爲同行我知道這裏面得費多大的勁,別小瞧這十幾分鍾、二十分鐘,可比卸車搬家都累。演員都是愛惜羽毛的,尤其到了一定程度的演員,他糟蹋自己他不認頭。今年不能在央視的舞臺看見您了。爲什麼離開?”趙本山說,其實今年春晚他準備了很長時間。“第一個劇本央視通知我說不能用了,就給江蘇臺了。我又給春晚準備了第二本,又感覺不妥,我就拿到遼寧臺了。”趙本山直言,要感謝央視這個平臺,因爲沒有央視春晚,就沒有趙本山的今天。“我對這個舞臺有不能割捨的感情,但這段時間我感覺這個舞臺可能是可憐我——我頭髮都白了,身體又不太好。導演組也覺得,如果拿不出像樣的作品,我再有壓力得點兒病啥的,於是兩下一商量,覺得不上是合適的。”
傳授郭德綱師徒之道
本山傳媒和德雲社在運營模式上有些類似,都是師傅帶徒弟。趙本山與他的六十多個徒弟非常融洽、團結;而幾年前郭德綱的徒弟拂袖而去,成爲當時一大熱點話題。對於徒弟這個話題,郭德綱認爲:“徒弟多了不好管,幹藝術的,尤其我們這行,一個人仨心眼。你說他,他還憋着勁害你呢。”對此他求教趙本山“您管徒弟有什麼好的訣竅”?
趙本山說:“當時我收的學生可能比你收的還多,我知道你的學生有的離開了你。我們都要理解,人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感到自己的能量能夠釋放,可能就有別的利益在驅動。我至今還沒有走過一個學生,其實我跟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多,比跟我的孩子待的時間都長。我教給他們藝術、人生、禮貌、原則、社會,我也經常告訴他們,能夠走到今天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記我們沒成名之前,走街串巷唱戲的時候。這些是誰帶來的,大多數是師傅給帶來的。你們身上有很多優點,但缺點更多。我讓他們知道,第一在這個社會上讓你當人的是你的父母,他們把你生到人世。第二個就是你的師傅,他教你在這個社會上怎麼活得更好。師傅和父母是一個級別的,當背叛師傅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孩子絕對不會孝順。當然,做師傅也得做到,這是雙方的。我沒批評你吧?”
郭德綱迴應:“我沒放心裏去,還是沒走的人更多,說明我這毛病就不大,都走了就賴我。後來我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孩子十幾歲就跟着我,不是我生的,但是我養大的,跟着我一起住一起吃,平時給零花錢、給買衣服,一直到上臺,到逐漸有了名氣。這個(岳雲鵬)連打帶罵,現在跟我親兒子是一樣的。現在讓他走他都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