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廣電總局近日下發《關於節儉安全辦節目的通知》,要求各級電臺電視“節儉安全辦好節日廣播電視節目”,要求辦春晚“不講排場、比闊氣、拼明星,不要一味追求舞美燈光炫目、服飾道具奢華,削減不必要項目,壓縮不必要開支,把節約的資金用於提高節目水平、資助公益事業”。
晚會燒錢燒到何種程度?上海電視臺的主持人葉惠賢曾拉出一個清單:“一臺晚會最低成本1000萬元,明星多一點的,要用6000萬元。一個春節,光‘上星’的晚會就有40多臺,成本就要5個億!”因此,對於各電視臺燒錢辦晚會的思路需要矯正。但客觀地說,廣電總局的通知發得有點晚。在臨近小年夜之際,各地籌備已久的晚會比拼即將拉開大幕。此時,明星早已請了,節目已經錄了,總不能臨時更換節目,放棄之前的策劃與成果吧?這豈不是更大的浪費?
所以,即使廣電總局發了通知,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各電視臺的晚會將層出不窮,燒錢不斷,大牌迭出。在各地的晚會上,我們會看到宣稱封山的本山大叔,看到睽違已久的F4組合,看到今年火到無處不在的鳥叔,看到國際大牌席琳·迪翁、莎拉布萊曼。他們不是活雷鋒,他們有自己的身價。
各電視臺的苦衷看似有理,但其實反映了電視臺整體文化創新能力的有限。儘管,對於受衆來說,明星是收視的保證,但必須看到的是,作爲明星拼盤的晚會只是拿來主義,只是人氣的嫁接,除了依靠明星,各地方電視臺想不出更好的創意和方法。何謂文化創新,何謂文化創意,在熱衷模仿的傳媒生態中,電視人並不清楚。雖然,一些電視臺貌似在創新,比如重組F4,讓林志玲與鳥叔跳騎馬舞,邀請國際巨星與本土明星合作,但畢竟只是明星拼盤,只能算作小聰明,沒有什麼大智慧——文化創新層面的智慧。
也許,有人會抗議,說比闊氣拼明星是因爲我們就處於一個喧囂的時代,觀衆就喜歡看熱鬧看明星,難道觀衆不該滿足嗎?這樣的說法是一種消極態度的體現。儘管,觀衆的需求需要滿足,但別忘記文化的引領性,文化的主動性,作爲文化的生產者必須滿足、引導公衆的文化消費。其實,觀衆好看明星這口也是電視人引導的,如果有更好的節目,他們當然會更喜歡看,比如去年曾經火爆一時的中國好聲音。
如果沒有文化的創新能力,電視人依然會把明星當成救命稻草。哪怕是那些過氣的明星,哪怕是那些缺少看點的明星。沒有關係,明星不新鮮我多請一點,明星不大牌我組合一下,反正明星就是明星,明星是更大的話題。然後搭配幾個大牌明星就OK了,這不是簡單的事情?話雖這樣說,但造成了浪費,也反映了創新的缺失——總有一天,人們會厭倦這樣的節目。這一天不會太遠,這些燒錢的電視人很快就會看到。(李劭強江蘇教師)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