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蘭州2月4日電(記者張道正)臨近春節,蘭州某機關單位任中層領導的許剛卻沒有喜悅,他正在爲明年的職業做規劃:“在現在的單位雖然待遇不錯,但很壓抑,想換個工作。”
在很多人看來,許剛的生活令人羨慕:公務員、有車有房、有妻有子,年紀輕輕,事業有成。但許剛告訴記者,他其實每天充滿焦慮,晚上甚至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每天忙不完的工作、數不清的應酬,還要面對職場上爾虞我詐的鬥爭,我實在是很累,真想回農村,整二畝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一下田園生活。”
與許剛的感慨類似,經營着蘭州一家大型餐飲娛樂公司的老闆範躍也經歷着中年困惑:“很多人都認爲我開着豪車,住着大房,女兒也大學畢業開公司了,應該是幸福的,但奇怪的是,我一點幸福感都沒有。”
範越告訴記者,爲了轉移困惑和焦慮,他開始結交一些搞書畫的朋友,舞文弄墨,甚至也學習別人資助一些孤兒學校。“心情好多了,但有時候看到很多孩子生活學習很慘,也會更犯愁。”
或許這樣的現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記者在生活中和採訪中確實聽到不少類似的抱怨,這個羣體之中既有官員,也有企業家,有媒體從業人員,也有IT精英,有公司白領,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幾乎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他們普遍普遍存在着一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
“壓力山大”曾頻頻出現在各媒體發佈的2012年網絡熱詞排行榜上。一項調查顯示,在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職場人士中,認爲壓力大於去年者,中國內地佔75%,位居第一,大大超出全球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別爲80%、67%。
2012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由2134人蔘與的調查顯示,34.0%的受訪者經常產生焦慮情緒,62.9%的人偶爾焦慮,只有0.8%的人表示從來沒有焦慮過。
有媒體稱之爲一個時代的羣體焦慮症,主要是指社會成員當中普遍存在着一種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社會焦慮可以覆蓋所有人羣,包括人數最多的工人羣體、農民羣體的成員及處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的幹部羣體、企業家羣體的成員和中等收入羣體成員都有焦慮不安、浮躁不定的現象。
據統計,社會焦慮主要表現在就業焦慮、生活成本焦慮、財富焦慮及住房、戶口、教育、社保等身份焦慮多個方面。
有專家分析,中國社會急速的轉型、變革,意味着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的調整,大批社會成員社會羣體的社會位置和經濟位置重新洗牌。現代社會意味着要面臨着空前的社會風險。人們有時覺得無章可循,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這使得社會成員產生一種人生的不確定感,前景的不確定性,心裏不踏實,人們對於未來不可預期,自然就會形成社會焦慮現象。
甘肅省心理諮詢師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莫興邦指出,焦慮從傳統來歸類是心理病,其實它也是一種社會病。它的特點在於既影響着個人,也影響着社會。社會交流的蔓延會讓人煩躁不安,降低個人工作、日常生活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同時也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幸福感,強化了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莫興邦認爲,價值觀念的多樣化讓人們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感”;成就感的缺乏,讓人們感覺不到對自我的肯定;社會高速轉動,讓人產生若不奮力向前,就可能被淘汰的擔心。目前中國財富積累速度確實很快,但處處看到的是一種沒有精神準備的富裕。出現焦慮、煩躁、不踏實等感覺,究其原因是缺少人文基座。
莫興邦說,在社會轉型中,逃避現實不可取。換單位不如換心態,及時疏導內心的負性能量,避免對今後的職業生涯埋下隱患。調整自身認知觀念,改變認知方式,增強心理控制能力,學會管理情緒和塑造自尊自信,消除其心理壓力,投入到穩定的職業和自己的擁有的財富發展步伐上;與其消極應對,還不如積極面對。應過即靜是解決的最好辦法。
莫興邦建議,用“心理寬大”消解“壓力山大”,以傳統文化爲根基,堅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避免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放平心態,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機會。(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