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月1日,康華社區金夢藝術團的老人們向社區居民獻上了精彩的舞蹈。
在康華社區,有個金夢藝術團,成員大多是50多歲的退休老人。“我們之所以叫‘金夢藝術團’,就是想告訴大夥兒,雖然我們人老了,可還希望自己像金子一樣,走到哪裏都能大放異彩。”64歲的團長樑志林自豪地說。
2月1日,興慶區中山南街康華社區居委會聯合轄區企業,爲居民們奉上了一堂年味十足的新春聯誼會。在聯誼會上,除了傳統的歌舞、知識問答環節贏得陣陣掌聲外,看得出,大夥兒最期待的還是來自“社區明星”們的表演。“爲啥要看金夢藝術團?因爲看了她們的演出,感覺自己都年輕了,感染力太強。”64歲的魏阿姨告訴記者。
成立6年引來隊員百餘人
成立之初,藝術團只有12個人,到現在已經有100多人了,遍佈銀川市的各個街道辦事處。回憶起7年前成立時的場景,一個個場景又回到樑志林的腦海中。
“退休前,我是幹會計的。退休後,和同住一個小區的好姐妹張桂蓮閒聊,尋思着幹什麼能打發時間呢?”樑志林說。
“乾脆成立個藝術團吧,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散心呢?”張桂蓮迴應。
兩姐妹一拍即合,2007年,藝術團正式成立。先得起個名字吧,啥名字既能體現我們的想法,還能吸引大夥兒報名呢?思來想去,兩位老人定下了“金夢”一詞。“雖然我們年紀大了,可是我們的心沒老,還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因爲我們還心存夢想。”樑志林說。
看着碟片學舞蹈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沒有資金的藝術團始終形成不了規模。成立之初,藝術團的各項資金大多是成員自掏腰包,沒有道具自己做、沒有設備自己添。
“開業、奠基、聯歡會……只要能表演的,我們都去,雖然不是每場演出都有報酬,但大家都是認真排練。有了報酬,我們就有錢做衣服、買化妝品,請專業老師教舞了。算下來,我們一年各類演出有60多次。”樑志林說。
現在藝術團已經有100多人了,但不是每一次演出都會全上場,會不會有隊員“爭”着上臺演出?“那絕對不會,上多少人,是根據節目、以及對方要求,一般都會讓跳得最好的隊員上,下次節目再換其他人。成立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爲上臺表演鬧過彆扭的。”樑志林樂呵呵地說。
就這樣,藝術團一步步完善起來,除了舞蹈隊,還相繼成立了秧歌隊、腰鼓隊,藝術團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老人手腳生硬,反應比年輕人遲鈍,要提高表演水平難度很大。剛開始我們還請專業老師教舞蹈,但成本太高。乾脆就讓悟性好的隊員先跟着光碟學習,學會了再教給隊員。”樑志林道出了藝術團的省錢“妙招”。
打比賽就爲練膽子
除了經常參加各類演出外,樑志林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帶着隊員打比賽。樑志林把參加比賽稱做“大練兵”。“我們現在不管到哪演出,聽到最多的稱讚就是,你們好專業啊。其實,專業的印象全都是參加比賽積累下來的。”樑志林說。
從興慶區,到銀川市,再到全區,只要有比賽,都能看到金夢藝術團的影子。“每年都能參加十幾次大小比賽,拿獎拿到手發軟,現在上臺一點都不緊張了。”隊員馬慧蘭一邊化妝一邊自豪地說。
藝術團現在最缺啥?“男演員唄。”樑志林笑着回答。
說起來,金夢藝術團的100多名隊員裏,還真沒一名男性,不是沒有邀請過,但都拒絕了,理由是跳不來。“我們曾經花800元請了一位專業老師教舞蹈,是‘喜洋洋’,老師教的好,舞蹈的效果也好,可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男演員,最後只跳了一次就再沒跳過。”樑志林告訴記者,現在藝術團裏就希望有男性隊員。
本報記者詹思佳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