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國古時有立春之日食“五辛”的習俗,晉代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氣。”南北朝樑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注曰:“五辛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唐宋以下,五辛盤的內容有所變化,加入蘆蒿、蘿蔔、蔥、姜、芥等蔬菜,人們又稱爲“春盤”。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送範德孺》雲:“斷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嫰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春之意。”“辛”與“新”諧音,既寓意迎新春,又有養生保健的功效。
養陽御邪。早春時節,氣候多變,乍暖還寒,尤其是風寒之邪易傷人體陽氣,降低人體的抗病能力,病毒、細菌等致病微生物趁機而入,容易引起感冒、流感、流腦、流腮、水痘等呼吸道傳染病,而吃些蔥、蒜、韭、姜、芫荽等辛溫的蔬菜,有助於養護人體的陽氣,並促使體內陽氣的升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抵禦早春風寒邪氣的侵襲,將多種疫病拒之門外。這便是中醫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道理。
疏調肝氣。中醫認爲,肝屬木,與春天升發之氣相應,喜條達惡抑鬱。像散發出一種獨特辛香氣味辛溫的韭菜則有利於肝氣的疏泄,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
醒脾開胃。辛辣性溫的韭菜、大蔥、生薑、白蘿蔔、芥菜、芫荽等蔬菜,促進脾的運化轉輸功能,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令人胃口好,吃飯香。
舒暢血脈。韭菜、大蒜、生薑、小蒜(中藥叫薤白)、蕓薹(油菜的嫩莖葉)等辛辣氣味的蔬菜,有行氣導滯、活血散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脂,維護心血管健康。
潤腸通便。韭菜、白蘿蔔、芫荽、蕓薹等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在腸道可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糞便量,刺激腸道的蠕動,加速排便,讓人遠離便祕之苦。
防範癌症。大蒜、生薑、韭菜、白蘿蔔、芫荽、蕓薹等蔬菜,各自都含有抗癌成分,尤其是白蘿蔔含干擾素誘生劑,能夠誘導、刺激細胞本身產生干擾素,促進肌體增強抗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和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每天生吃點白蘿蔔,對防範多種癌症大有裨益。
春日吃辛辣性溫的蔬菜應適量,忌過多,以免出現眼睛發紅、喉嚨幹痛、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並注意多喝白開水。胃腸道消化功能較差的老年人,吃韭菜宜少;患有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更要少吃或不吃韭菜,避免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
楊峯
插圖馮晨清H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