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佛山陶瓷博覽會吸引衆多客商。記者陳楓攝
陶瓷節停辦3年後今年將與春季陶博會同時舉行
文/記者佔豪劍、潘慕英通訊員潘珊珊、綦珊珊
文化牽手產業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近日,禪城區對外透露,已停辦3年的中國陶瓷節將與春季陶博會同時舉行。其實,早在2009年秋季陶博會舉行期間,禪城就舉辦了一屆陶瓷節,雖然當時的參加人數衆多,但業內人士認爲當時賣瓷器、賣玉石、賣德國啤酒和牛肉丸的小商小販是最大的贏家,對陶瓷企業、行業而言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對此,禪城區負責人表示,此次重新舉辦陶瓷節,是爲了帶動文化的商業化,同時也藉助本地陶瓷的文化底蘊,提升陶博會的影響力,吸引人流,被看作是“一箭雙鵰”之舉。不過,業內人士紛紛認爲,目前,陶瓷節和陶博會暫時還未能引起預想的“共鳴”。由於兩邊承辦方的立場難以達成一致,實際上,陶瓷節和陶博會無異於是“同牀異夢”。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僅靠一個文化節,對產業和人氣並沒有多大幫助,重點在於如何將“文商結合”的模式常規化。
禪城區負責人透露,目前已有嘗試,除了陶瓷產業外,還策劃婚慶文化產業與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打造主題式的文化集聚地,激發文化的商業價值,形成產業鏈。
重拳陶博會、陶瓷節再次“牽手”
近日,禪城區對外公佈今年春季陶博會的籌備情況。與以往一樣,今年4月18日~22日陶博會將在佛山國際會議展覽中心、中國陶瓷城、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基地三大展館舉行,其中新動態是,已停辦3年的中國陶瓷節將與陶博會同時舉行。
實際上,早在2009年,佛山首次舉辦了中國(佛山)陶瓷節,以創意陶瓷爲主題,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活動時間與當年的秋季陶博會一致。據主辦方統計,其間共有55萬人參加,1400家國內外企業參展,合同和意向成交額近25億元。雖然從數字上看,場面可謂“火爆”,不過舉辦一屆後,原計劃兩年一次的陶瓷節並沒有如期而至,當時爲何停辦,箇中原因主辦方並未對外解釋。
目的文商結合打造城市“名片”
一邊是專業的展會,一邊是大衆化的文化集會,雖同屬陶瓷行業,但同期舉辦是否純屬巧合。對此,相關人士透露,這是政府層面的安排。“陶博會已經做出一定的名氣,但政府不希望只是單純地講商貿,過於專業化”,該人士表示,最終的目的是“以文促商”,將“陶博會”和“陶瓷節”打造成城市的兩張“名片”。
對此,禪城區文體旅遊局文化產業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007年本地陶企外遷後,現在只留下20多家通過環保驗收的企業,“原來的上百家已經外移了,但是並不意味着原來的企業走了。即使原來的燒製工序沒有了的企業仍然在那裏,它憑什麼集聚在那裏,就是憑產業文化的集聚,所以接下來我們強調的是發展文化產業”。
難題承辦方不同難達成一致
首屆佛山陶瓷節閉幕後,曾有業內人士評價稱,“(陶瓷節)火了賣瓷器、賣奇石、賣玉石、賣德國啤酒和牛肉丸的小商小販;但另一方面,與會的陶瓷企業、經銷商、專業買家以及相關配套供應商參與率低的局面卻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無法實現產品、技術、資金、原材料、機械等相關產業環節的聚焦,專業人士參與的匱乏,更沒有實現產品流通及行業信息、觀點、經驗和思想的交流。
採訪中,1506創意城董事長邱代倫也坦言,雖然當時吸引了幾十萬的市民參加,但效果“並不滿意”。另外,雖然陶博會與陶瓷節在同一時間舉行,但是無論在活動內容、形式以及承辦單位來看,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對此,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表示,目前兩者的融合還處於嘗試階段,還沒有實質性突破。“文化與商業真正要融合,雙方的承辦者如何統一,是最大的困難。”藍衛兵說。
記者瞭解到,對於陶瓷節的承辦方問題,業內確實有些爭議。佛山陶瓷行業協會藝術陶瓷專業委員會祕書長陳真透露,曾向禪城區政府提交方案,建議由佛山陶瓷行業協會承辦陶瓷節,並配合推廣“佛山陶瓷”和“石灣公仔”兩個集體商標,但最終該建議沒有被採納。“實際上,陶瓷節應該以企業爲主,但現在參與的企業並不多”,陳真認爲,承辦方對文化節的受衆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陶博會的主辦方中國陶瓷城總經理餘敏也表示,陶博會與陶瓷節由不同的單位承辦,“一方做的事,不一定是對方想做的,因此,常常很難達成一致”。
能否擦亮陶博會招牌?
業內人士:對訂單影響不大
作爲國際級陶瓷展會,陶博會的影響力正日漸消退。陶瓷行業資深人士張永農表示,現在網絡信息發達,採購商並不需要現場買貨,加上展會產品單一,陶博會的人流、訂單越來越少。他甚至預測,如果沒有改善,多年之後,陶博會將變得可有可無。近年來,對於陶博會的轉型,外界也呼聲極高。
那麼,陶博會是否能借舉辦陶瓷節“擦亮”招牌呢?對此,餘敏直言,陶瓷節對陶博會的訂單影響並不很大。“陶博會是專業的商貿活動,吸引的是從事陶瓷貿易的人。而參加陶瓷節的人羣主要是市民、對陶瓷工藝品感興趣的人,“雖然後者可能也會成爲我們的客戶,但是還屬少數”。
“建築衛生陶瓷要‘玩’很難,但是把陶藝中的工藝、圖騰等運用到釉料設計中,或者與陶藝大師合作,把佛山元素加入陶瓷產品,這在未來可能會成爲一種趨勢”。在餘敏看來,如果陶瓷節能夠打造成像西班牙的“番茄節”一樣的知名節日,吸引外地人來了解佛山陶瓷文化,對本地品牌推廣會有很大的作用。
焦點
是否能盤活文化產業?
業內人士:文化節新品少交易量不會“火爆”
“文化產業如果沒有買賣,就沒有產業”,此次陶瓷節承辦方1506創意城董事長邱代倫坦言,佛山文化產業的短板在於缺乏交易平臺,而此次舉辦陶瓷節,就是希望藉助陶博會的商業氛圍,帶動陶瓷節的交易,最終能夠建立起一個“永不落幕”的藝術交易平臺。
對此,陶瓷業人士張永農表示擔憂。“搞一些活動,肯定是有幫助。但如果還是銷售常規的東西,日常市場都能買得到,那麼消費者爲什麼要去文化節上買?交易量也肯定不會火爆。”他認爲,目前佛山的許多文化節、展會並無新意,展出的新產品越來越少。
出路“文化+產業”模式需常規化
在採訪中,大部分業內人士都認爲,把產業發展、提升人流量的希望完全寄託於一個文化節,並不現實。餘敏認爲,實際上,應該通過這種形式的融合,將更多文化元素融入產業,從而激發文化商業價值的思考。“比如在釉料、花色品種設計中使用陶藝的工藝和元素,使其常規化”。
記者瞭解到,在文商結合的思路下,禪城正規劃出臺陶藝振興方案,“在石灣片區打造藝術館和陶藝發源平臺,希望原來出去的大師能回到石灣,振興陶藝。並以這個爲切入點,能帶動其他藝術品。”禪城區文體旅遊局常務副局長餘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