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個社區矯正人員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每月按時提交矯正日記,定期到社區簽到、從事體力活勞動,還是被組織在一起學習法律法規?在開發區司法局,記者得到的答案卻是——他們是一羣經常活躍在醫院、圖書館、養老院等社會機構參與志願服務、奉獻愛心的“志願者”。
昨天上午9點半,記者在開發區志願者協會門口,見到了戴着眼鏡的司機徐師傅。由於要去塘沽陽光家園啓智兒童康復保育院看望孩子們,徐師傅自掏腰包買了兩袋大米和一桶食用油。在司法局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記者才瞭解到,這位跟志願者們格外熟悉、主動提供接送服務的徐師傅就是社區矯正人員。開發區志願者協會的會長張輝林說,“他們都是非常好的人,已經成了我們這兒真正的志願者”。
一到達陽光家園,每一名“志願者”都像變戲法似的從車裏拿出了自己帶來的慰問品,米、面、食用油、糖果、零食……足足擺滿了辦公室的一整條長木椅。院長王百軍笑着跟這羣細心的“志願者”們說,“這足夠孩子們吃到春天了”。教室裏,三十幾名患有中重度智力殘疾的孩子們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看書、畫畫,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矯正人員郭亮隨手抱住一個男孩兒,陪男孩兒翻看圖冊。匆匆趕來的劉濤還帶來了自己11歲的兒子,“讓他也來受受教育”。當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唱起《感恩的心》時,現場很多人都紅了眼圈。劉濤悄悄拉住司法局的工作人員,詢問能不能經常過來,能不能給他們捐點錢。劉濤說,他們在圖書館幫忙整理過圖書,在醫院進行過導診,在“跳蚤市場”維護過秩序……但這次最輕鬆的志願活動卻是對心靈震撼最大的一次。
開發區司法局的工作人員楊帆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從去年10月份纔開始正式接管社區矯正工作,但已經確定了醫院、圖書館、養老院、環保專項等多項社區服務項目。在30個社區矯正人員中,大部分都是交通肇事、酒駕、經濟類犯罪等輕微犯罪人員,有意願和能力加入到志願服務當中。楊帆告訴記者:“每次活動都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反而能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更好地迴歸社會。”(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