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連續兩年了,春節假期家族聚在一起吃飯,孩子教育的話題總是繞不開,躲不過。談及此,大家一會兒埋怨,一會兒出點子,一會兒無奈搖頭,一會兒又鬨堂大笑。今年,大娘還爲此抹了眼淚,堂哥飯也沒吃,坐定不久即生氣離席……
父親兄弟四個,排行老三。這一輩中,男丁只有我和大爺家的堂哥兩人,記者還沒成家,再下一代,就只有11歲的小侄子一個男孩了。沒錯,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每年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關於他的教育問題。
記者老家在五蓮縣洪凝鎮馮家坪村,距離青島、日照、臨沂等城市都不算遠,是我省典型的勞動力就近轉移的山區村莊。離家這些年,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堂哥就是一例,他精於模具技術,在日照一家跨國投資的製造業公司上班,每月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教育隨之出現問題。俗話說,“隔輩親,親又親”。在爺爺奶奶手上,小侄子養成了亂花錢的壞毛病。買的玩具多了,他成了村裏的孩子王,不管是“打槍”還是上樹,都由他說了算。
春節前後,侄子偷拿了爺爺幾次錢,買了玩具;未經大人同意,把壓歲錢差點花光,還騙他奶奶說,壓歲錢遺忘在家裏炕上,怎麼找都找不到。堂哥怒火中燒,離席回家,關起門來,揍了一頓。
大爺大娘捨不得打罵,更不會同他講道理,竟最終成了“仇人”。大爺說,去年一年,侄子只在除夕那天,唯一一次叫了聲“爺爺”。
四叔頗爲心痛,他鳴不平:“其實不怪孩子,要怪就怪他爺爺奶奶教育有問題,比如說上次他奶奶承諾,如果他參與勞動,賣破爛換來的錢就全部歸他,人家辛辛苦苦做到了,但大人又反悔了,這種教育怎麼能行?”
到城裏去,離開爺爺奶奶,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反而成了加快城鎮化的有力推手。村裏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婚前就在縣城購房,結了婚的,這幾年有錢了也要出去。去年,堂哥在縣城核心地段,買了4000多元一平的新房,據說這是山區縣城樓市的普遍價格。而幾年前,縣城房價才1000多元。問他們出去住的理由,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能讀好學校。當然,“住樓”並不容易,母親說,家裏老人替年輕人種着地,向城裏送着糧食,送着蔬菜,還要打工幫他們還貸。
“人的城鎮化”並不只是概念。堂哥關心的是,雖然工資挺高,但企業以“派遣工”的形式,規避了社保繳納,“希望政府更關注這個事”。大娘焦慮的則是,堂哥搬到城裏,村裏的養老保險還會不會保留。
從中心村到我們村莊的鄉道,只有一條兩米多寬的水泥路,大貨車、公交車、私家車、摩托車,擁擠不堪。父親說:“廠子多了,車子多了,5年之內,這條路必癱瘓。”搬不走的人,希望基礎設施能儘快改善。
縣城這幾年發展得很快。表姐夫說,他們村已經被規劃爲城市新區了。有人知道國家提高了農村徵地補償標準,於是猜測着道路走向,開墾了一塊耕地,希望得到佔用。
我省城鎮化發展規劃綱要(2012—2013)指出,未來20年,將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期。在老家這樣的農村,園區帶動、村企共建、強村兼併、多村聯建等形式,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社區化聯動發展將是發展趨勢。老家村委會鼓勵大家流轉土地,今年由留守的村民集中種植菸草,提高土地收益。
從飢餓年代走過來的大娘,老是感嘆社會變化太快。除了不會教育孩子,她一直搞不明白,同樣的自然環境,以前爲什麼就吃不飽飯。她半自言自語,半向我求證:“就是因爲原來沒有化肥的事吧?”
未來20年,大娘又會產生很多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合轉變的新困惑吧!(趙洪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