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菜心碼得像手風琴一樣。
這些來自湖南、貴州等地的“種菜候鳥”們,每年的冬天在廣東種菜,夏天到寧夏種菜。
“候鳥”菜農和她的孩子。
哪裏氣溫適合種菜他們就到哪裏
文/記者李立志
圖/記者黎旭陽
他們是一羣追趕太陽的“候鳥”式菜農,主要的工作是種菜割菜,廣州冬天氣候溫暖,他們就在廣州種菜,收(割)菜。四月份雨水多了,他們就會轉戰至江西南昌、河北承徳,一路向西最終到寧夏,哪氣溫適合種菜他們就會在哪。
他們收割的蔬菜,多數供香港,但在廣州高檔超市,那一袋袋包裝精美鮮嫩的菜心、芥蘭,很有可能就出自他們的雙手。記者昨日走近這一羣不爲人知,卻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人。
在廣州從化流溪河畔的成片平整的菜地裏,一羣來自雲南、貴州、四川的外地人整個冬季都在忙碌着,他們人數大約有300多人,有瑤族,苗族,彝族,壯族等,多數人是附近村子的,有一家人,女人居多,幹活的時候,熟睡着的孩子就背在背上。
他們是一羣追趕太陽的“候鳥”式菜農,主要的工作是種菜割菜,廣州冬天氣候溫暖,他們就在廣州種菜,收(割)菜。四月份雨水多了,他們就會轉戰至江西南昌、河北承徳,一路向西最終到寧夏,哪裏氣溫適合種菜他們就會在哪裏。種菜、收菜讓他們中的許多人走過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心中仍然留有遺憾:“地方倒是走了很多,但從來沒有去過大城市,只是路過,一下車就下地裏了,忙起根本沒有時間看看大城市。”
特寫
貴州朱大姐:
菜心碼得像手風琴
清晨5時15分,天際只露出一點點白色,太陽還遠沒有出來,朱大姐兩口子就起牀了。
朱大姐來自貴州遵義,她的工作主要採摘菜心,而老公則在冷庫工作。跟朱大姐一起大約有20多個人。朱大姐是徒手摘菜,她幹這個工作已經七八年了,她摘的每一根菜心都如量過一樣,整齊地盤在手肘上,每排20根左右,那形狀如同手風琴,然後用別在袖套上的小刀整齊的一劃,漂亮而整齊,不多不少正好裝進綠色的塑料筐裏,再蓋上浸過水的毛氈,她說,只要菜生長得好,一天能收100來箱。
就靠着割菜的收入,她的兒子去年上了大學,今年春節還來到菜場裏過年。
年輕瑤族媽媽:
揹着孩子下地收菜
下午2時30分,來自雲南曲靖的年輕瑤族媽媽小青與另外一個夥伴打着一把粉紅色的小傘走在菜地路上,背在身後的孩子還在熟睡,漂亮的男孩只有一歲多。小青剛剛隨着村裏的同伴來到這裏打工。
小青很害羞,普通話也說得不太好:“我們家鄉土地不好,都是岩石,哪像這裏,土地這麼好,種什麼都長能成活,長得太好了。”小青告訴記者,她只讀過初中,又沒什麼技術,不敢去工廠打工,但種菜割菜卻不難掌握,孩子也可以自己帶着,很多時候就背在背上,如果太忙,就放在田頭上,讓他自己玩。“剛開始,一個月有2000元左右,比家裏好多了。”
路線:
冬飛廣州夏赴寧夏
大約4月份,朱大姐她們就會在寧夏的菜地裏了。公司除了在廣州的從化、增城有基地外,在江西、河北承德、寧夏都有基地。
“廣州夏季的氣溫太高,雨水也多,4月份這裏就不會種菜了,讓土地‘休息’一下。”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人也會隨之轉移到寧夏的基地。
他們的工作就會隨着蔬菜種植的地點的不同而改變。基本飛遍全國南北,典型的“候鳥”菜農,他們也自稱爲“菜鳥”南北飛。
遺憾:
跑遍南北只是路過
從化基地“菜鳥”大約有300多人,他們大多來自於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有瑤族、苗族、彝族、壯族等,有的是一家子,多數是附近村的人,女人佔了很大比例。
跟在家種菜不同,他們要適應機械化生產,割菜規格也有規定。但只要適應一段時間,他們個個都是割菜的好手。市民在高檔超市看到的包裝整齊,甚至連個頭都差不多大小的菜心或芥蘭,都是他們的成果。
白大姐種菜收菜,已經走過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江西、河北、寧夏都去了。“地方倒是走了很多,但從來沒有去過大城市,只是路過,一下車就下地裏了,忙起來哪有時間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