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返城”=迴歸一種與歲月曆史和解的精神
樑曉聲說:“知青十年和文革十年是重疊的,再沒有哪一代人的生活和命運,和那段歷史聯繫得那麼緊。知青生活影響了一代青年,他們是國家太重要的一代人,苦難經歷培養了他們,使他們更加關心國家命運。”知青一代如今已經登上歷史舞臺,成爲國家的領導者。在中國政要新陣容裏,共有21位領導人擁有知青經歷。
樑曉聲
《返城年代》講述了哈爾濱的幾個返城知青的故事,他們的艱辛迷茫、奮鬥打拼、掙扎創痛、悲歡離合,通過人物命運來反映那一整代人,以及展現八十年代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
在樑曉聲之前,知青文學多數一味展現“傷痕”,而樑曉聲的作品卻在展現歲月苦難的同時,還體現出知青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情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夜有暴風雪》,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然而,這種寄予了情感的美飾和理想主義曾受到不少批評指責,認爲他所表現的理想主義是一種虛假的、被迫的、被愚弄的情懷。對此,作家劉仰認爲說:“歷史和人性本身就十分複雜,具有多面性,有痛苦、掙扎、醜陋、怯弱、扭曲,自然也有人情、理想、忠誠、奉獻。在批判和反思的同時,不應刻意逃避這段歷史留下的可貴精神,不能否認這些精神有值得誇耀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樑曉聲的小說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
樑曉聲說:“現在很多知青題材小說、電視劇中,都看不到那些青年們的文化生活、思想動態和他們身上的理想主義,甚至看不到那個時代給青年們精神上留下的痕跡。在返城前十年中,知青羣體成爲了一種帶血緣色彩的、龐大又單純的‘社會關係’,知青之間互助的熱心是一種城市現象,這就意味着一絲希望。如果誰找到了一份工作,其工作單位急需勞動力,誰就會呼啦一下子引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知青夥伴兒。這現象極富人情味兒,無私而又義氣。就好比如今某些在城市裏已經站穩了腳跟的打工妹、打工仔,恨不得熱心地將家鄉的姐妹們兄弟們都召集在自己身旁。”
“當時國家的新政權爲返城知青做了不少付出和努力,但由於數量龐大,很多知青返城之後都無法安置工作。他們被時代命運的攜裹,同時也是時代的受益者。改革開放給知青一代提供了很多機會,在經歷苦難之後,他們內心更加勇敢剛強。《返城年代》中延續了理想主義情懷,這種情懷就表現在返城知青的打拼和奮鬥之中。”大型電視紀錄片《北京記憶》總撰稿宋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