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日,安徽長豐縣舉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應急演練,防疫人員對活禽進行防控。中新社發
9日,工作人員對安徽亳州確診患者所在的農貿市場進行消毒。新華社發
公開疫情、隔離傳染源、撲殺風險禽類、暫停活禽交易、發布注意事項……面對新型禽流感的考驗,人們看到從政府到公眾,對於突發疫情的改變與提昇。
但是,在H7N9疫情發生的當下,回望以往,一些疫病的傷痛如同一面鏡子,仍照出當前疫病防治陣線的“短板”和隱懮。
部分防疫方案“為宣布而宣布”
此次禽流感疫情中,疫情新進展幾乎是每日一報;防治方案迅速出臺,抗流感新藥審批加速通過;網絡傳言快速得到求證發布,發現死麻雀等異常情況及時調查……一系列舉措贏得認同。
“以往發生一些公共衛生事件時,不少政府部門選擇了沈默和隱瞞。”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說。
但是,冷靜觀察禽類交易量驟減、板藍根搶購脫銷等現象就會發現,“進步”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懮”。
疫情公開,但在科學全面、有針對性、通俗易懂等方面都還有待改進。沈陽認為,部分“為了宣布而宣布”的防治技術方案說服力不強、存有爭議,恰恰反映出政府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應急機制尚有漏洞。
專家認為,唯有及時准確地公開信息,方能穩住公眾情緒、行業價格和市場供需。
監管不嚴,部分病雞流入市場
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基層動物防疫處於“缺人手、缺設備、缺經費”的“三缺”囧境,甚至是名存實亡的“空殼站”,防疫經費下不到基層,成為防疫的源頭“漏洞”。
流通、加工、銷售環節存在防疫漏洞,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低,都成為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隱患。江蘇海安縣中橋種雞場負責人呂玉兵說,病死家禽的處理一般完全靠養殖戶“自覺”,不少散戶將死家禽隨意丟到了河裡、溝裡和垃圾堆裡。
“由於監管網絡不健全,一些養殖戶可能繞過政府部門的檢驗檢疫,導致病雞流入市場,造成疫病隱患。”一家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專家認為,應紮緊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籬笆”,杜絕“輕防重治”和“突擊免疫”。
江蘇海安縣農委主任周發亞說,還應加快推進家禽屠宰加工標准化建設,實行定點宰殺,規范活禽交易,減少活禽直接進入終端消費市場。
各管一攤,信息共享“兜圈子”
此次疫情中,疫情直報、應急響應、聯防聯控等防疫體系取得了效果。但目前來看,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仍然是困擾疫病防治的短板之一。
“有時候相鄰省市出現了疫情,通報到我們這裡已經是好多天之後了。”長三角地區一家疾控中心負責人說,雖然非典後建立了流感監測網絡和傳染病直報系統,但異常情況發生時,疫情信息共享還要“兜圈子”。
專家認為,農業部門管禽類養殖,工商部門管活禽市場,林業部門負責野生動物監測,容易造成部門之間聯動不足。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表示,遇到突發疫病時,應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大協作防控格局,解決部門、地方之間的信息“無縫銜接”問題,實現“發現得早、控制得好、診療得了”。(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