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區有個
老人小飯桌
一提到“小飯桌”,大家會習慣性地想到孩子,在西安東郊的六棉社區裏有一個老年人的“小飯桌”,在這個地方,老年人同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這個居家養老服務站還有一項特殊的服務,就是把做好的飯菜挨家挨戶送到那些出門不方便的老人家中。
飯菜送上門
4月8日上午,記者慕名來到位於東郊紡織城的六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剛來到社區服務站裏,陣陣飯菜香味便撲鼻而來,循着香味我們走進服務站的廚房裏,只見七八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準備着午飯,當天服務站餐廳午飯是炸醬麪和臊子面,外加蔥花餅。上午11時許,工作人員將剛出鍋的臊子面盛在一個個不鏽鋼保溫飯盒裏,然後裝到一輛電動三輪車上。“這一車總共裝了34個保溫飯盒,得趕緊給老人們送過去,讓老人們吃上熱騰騰的麪條。”康衛國師傅說着便騎着三輪車和工作人員陳曉霞、王慶榮一起出發了。第一站是紡醫小區,3人一到小區就各自提着飯盒一路小跑送飯去了,記者跟隨陳曉霞來到郭大爺家,工作人員送飯上門對老人來說是特別高興的事。“方便,方便,不用出家門,飯菜準時就送來了。”郭大爺滿意地說。
剛爲紡醫小區幾位老人送完飯,康師傅等人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紡四小區、振興樓、向陽小區爲老人們送飯。康師傅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送飯都要加快步伐趕時間,等給所有的老人們送完飯都已經汗流浹背了。
溫馨小飯桌
那邊康師傅等人忙着一個個小區送飯,這邊居家養老服務站的餐廳也已經開飯了。記者看到,老人們陸續來到餐廳裏,“炸醬麪,不夠了還可以繼續加。”工作人員一邊熱情招呼老人們入座,一邊爲老人們盛面。幾十位老人圍在一起,一邊吃着炸醬麪,一邊聊着天,餐廳裏一派溫馨的場面。79歲的張大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服務站餐廳的飯菜非常適合我們老人的口味,像這樣的炸醬麪我每頓可以吃上兩碗。”旁邊3位大媽已經吃完飯,還在那裏聊着天,時不時地發出陣陣的笑聲。一打聽,3位大媽原先都是一個車間的同事,退休後,3位老姐妹每天都來到服務站餐廳吃飯,姐妹們一起聊家常,跟從前一樣,有說不完的話。“我們年齡大了,子女又不在身邊,出門買菜不方便,回家做飯又麻煩,做多了吃不完,在這裏吃飯,飯菜又好又衛生。”一位大爺說。“阿姨,今天的飯咋樣?要不要再加一點?”餐廳工作人員詢問吃飯的老人。但凡有老人對當天的飯菜有什麼意見,工作人員都會認真地記下,比如有的老人不喜歡吃辣椒、不吃西紅柿等等,工作人員都會記在心裏,下次做飯的時候就特別留心。
來“小飯桌”吃飯的老人日益增多
六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武樹田告訴記者,老年人“小飯桌”是在2010年11月開始創辦的,主要是以社區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獨居老人等爲服務對象,服務站均以成本價收就餐費用,現在午飯、晚飯加起來12元。剛開始辦的時候只有20多位老人在服務站餐廳吃飯,現在已經發展到了70多人,前來這裏吃飯的不僅有本社區的老人,就連別的社區的一些老人也到這裏吃飯。在創辦“小飯桌”之初,一些老人由於行動不便,無法到服務站餐廳就餐,服務站便抽出工作人員增加兩輛三輪車專門爲60多名老人挨家挨戶送飯,服務站還爲老人們建立了個人檔案,武樹田說着便從櫃子裏拿出一摞材料說:“這些都是老人們的健康檔案,老人的身體狀況、家庭住址,子女的聯繫方式都記錄在上面。”記者採訪時,不時被辦公桌上電話鈴聲打斷,“我剛從女兒家回來了,從今天開始飯就可以送了。”武樹田辦公桌上的電話也成了諮詢和訂餐熱線。
據瞭解,兩年多來,六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成了老人們的知心朋友,每天就餐時,如果哪位老人沒來,工作人員就會給老人或者老人的子女打電話瞭解情況,工作人員到老人家裏送飯時,還會主動幫助老人買電,交電話費,倒垃圾等等,老年人“小飯桌”越來越受到老人們的歡迎。在這裏,老人們享受着家庭式的服務,消除了寂寞,而且還解決了子女們的後顧之憂。
文/記者黃亞平實習生張芙蓉姚藝偉
圖/記者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