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崛起於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旅行劇團,在其走南闖北、艱苦探索的演出過程中,正是《雷雨》、《日出》等曹禺劇作,全面提升了劇團的演藝水平,從而創造了其職業演出的一次次奇蹟與輝煌,同時也使一些有潛質的優秀演員大放異彩,脫穎而出。唐若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若青,團長唐槐秋之長女,中旅臺柱演員之一。在劇團初創期(1934—1935年),她還是十六七歲的少女之時,就曾擔演過《梅蘿香》、《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外國名劇的重要角色,逐漸顯露出她的表演才能。尤其是《茶花女》中她扮演的女主角瑪格麗特,獲得了京津觀衆的廣泛好評。
然而,唐若青演藝才能、潛質的充分展現,卻是在《雷雨》、《日出》的演出過程中。1935年10月初,中旅來天津首次演出《雷雨》,唐若青飾演魯媽(侍萍)這一悲劇形象,她以對角色的深入體驗與非凡的演技而震驚觀衆。當時《大公報》等報紙刊登的評論指出:“演員中最堪注意的要算是唐若青。她這次扮演侍萍,表現慈母的內心動作,使人驚歎爲特異的天才。”“沒想到會飾小姐少奶奶的唐若青也會飾這老夫人的角色”,而且“她已經化身爲心中蘊蓄了許多隱痛的魯侍萍了”。
1937年6月,中旅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演出的《日出》,把唐若青的表演藝術推向了純熟、絢爛的境界:她主演陳白露,煥發出了奪目的光彩,獲得巨大成功。這固然得益於導演歐陽予倩的精心指導,但更與劇作家的創作初衷有重要關聯。自中旅演出《雷雨》之後,曹禺十分推重他們高水平的表、導演藝術,尤其激賞唐槐秋、戴涯、趙慧深、唐若青、陶金等傑出演員風采獨具的表演藝術。唐若青在《茶花女》、《雷雨》等劇中深刻動人的表演,更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從而激發了曹禺繼續爲中旅寫劇本的強烈厚望。不久誕生的《日出》,其創作動機之一就是爲了中旅的舞臺演出,而作爲劇中主角的陳白露,曹禺又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據唐若青的形象、性格和表演特點進行設計與創造的。這就爲唐若青充分施展她的演藝才華和創造表演藝術的輝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條件。
在《日出》的演出中,唐若青正是運用她那卓越的演藝才能,通過對角色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的深入體驗與飽含激情而又細緻入微的傳神表演,出色地完成了陳白露這一動人的悲劇形象的舞臺創造:時而像是久經風塵,時而像是單純的少女;時而玩世不恭,時而滿腔正義;時而放縱任性,時而感傷厭世——陳白露這些矛盾、怪誕的一系列心理動作、不可擺脫的悲劇心理活動與難言的靈魂隱痛,就這樣含蓄、深沉而又震撼人心地被表現出來,極大地征服了觀衆。正是對陳白露這一不同凡響的舞臺形象的成功創造,使唐若青獲得了“話劇皇后”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