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美國當地時間4月15日,醫務人員在發生爆炸的馬拉松比賽終點線救治傷員。
為人群正在疏散。
為警察和美軍士兵在紐約中央火車站內執勤。
美國馬薩諸塞州時間4月15日,是當地一年一度的“大日子”。當天,馬薩諸塞州全州放假迎接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
這一天,也是一個“黑色”的日子。滾滾濃煙、滿身鮮血的市民、令人心悸的尖叫……三起連續爆炸讓波士頓公眾瞬間回到了2001年“9·11”那令人崩潰的現場。
波士頓警方和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組織者證實,當地時間15日下午,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線附近發生兩起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3人死亡、140多人受傷。
到目前為止,主導爆炸案調查的美國聯邦調查局、波士頓當地執法部門,甚至在事發後表態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未將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用奧巴馬的話說,可以肯定這是一起造成眾多美國人傷亡的爆炸事件,但尚不知爆炸案是何人所為,也不好揣測作案動機。
但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美國高級情報官員說,從爆炸裝置數目、藏匿地點、引爆時間看,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襲擊。也有白宮官員對美國媒體“放風”,稱爆炸事件中出現多個爆炸裝置,顯然是“恐怖行為”。執法人員也視之為“恐怖行為”,並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
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線附近街道彌漫白色濃煙後,警衛人員立刻拆除賽道圍欄,疏散人群;救援車輛疾馳爆炸現場,急救人員開始在現場救治傷者,並用擔架護送部分傷者前往附近臨時醫護帳篷和醫院。
在爆炸現場的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通過微博發文稱,美國應急部門的速度非常快。
在美國應急部門救助傷員、控制現場的同時,美國聯邦調查局也迅速介入開展對爆炸襲擊的調查。執法人員緊急關閉當地的手機通信系統,以防止有人通過手機遙控炸彈爆炸。波士頓警方也宣布在事發地區上空實施禁飛。
同樣的應急工作在波士頓之外的美國其他城市同時啟動。
距波士頓較近的兩座核電站均加強安保,對進入該地的車輛、材料和個人加強安檢。
同處東北部地區並經歷過“9·11”恐怖襲擊的大都會紐約和美國首都華盛頓也加強了警戒。美國特工處增加了白宮的安保人員,並對白宮周邊地區實施戒嚴。五角大樓附近地鐵站已停止使用。
洛杉磯地區也加強了政府辦公地、購物中心、公交站、機場、港口、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的安全措施。
洛杉磯市市長安東尼奧·維拉雷戈薩發表講話說:“洛杉磯市政府正與警方密切合作,監控局勢,為波士頓提供任何可能的幫助。公共安全部門將在所有公共場合和體育活動中保持警惕。”
紐約市警察局副局長保羅·布朗對媒體說,紐約在酒店和多處景點加強了警戒,部署緊急應變車輛,直至警方獲得有關波士頓爆炸案的更多消息。
紐約市長布隆伯格隨後發表聲明說,紐約警方已經派遣1000名警員執行反恐任務,保護紐約市的安全。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同時宣布將加強地鐵安保措施,在地鐵和通勤列車內增加巡邏,對乘客的書包等隨身物品進行安檢。
芝加哥警察也正對極可能成為爆炸目標的建築物和場所進行檢查,芝加哥應急管理和通訊辦公室要求警官調查可疑包裹和可疑目標時遵循適當程序,芝加哥公共交通等機構要求乘客發現可疑情況立刻報告警方。
爆炸事件發生後,加州緊急事務管理部門啟動全州威脅評估系統,這是2001年“9·11”事件後建立的。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橙縣及沙加緬度等大城市官員根據聯邦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資訊,評估有可能受到的恐怖威脅,並相應做出決定。
設定37項應急核心能力
“此次波士頓爆炸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政府的安全調查機構立即啟動,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實施隔離措施,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波士頓爆炸事件發生後美國所采取的應急處置行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認為,這說明“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精心打造的國內安全機制已經能夠正常地發揮作用。
自從發生襲擊美國本土的“9·11”事件後,美國國內一直在檢討國內安全問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本土始終沒有遭到恐怖襲擊,美國的安全措施相對松弛。可是自“9·11”事件後,美國開始檢討本國的安全預警和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美國國會修改法律,組建了國土安全部,全面負責美國本土的國家安全問題。同時,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實施特別措施,以確保美國公民的安全、授權美國聯邦調查機構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采取技術措施,對美國境內的通信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所有這些,都說明美國正在實行內緊外松的政策,以防備不測。
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教授李雪峰,就美國應急管理規程體系建設作過深入研究,他曾撰文稱,“9·11”事件發生後,為了推進國土安全與應急管理系統建設,美國政府啟動了以開發《全國突發事件管理系統》、《全國響應框架》等為核心的應急管理規程體系建設工作,開發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冊和應用工具,建設了信息化的規程及其應用工具共享平臺,並通過財政支持等激勵手段推動全國各地采用上述規程和應用工具。2011年,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基礎上,美國聯邦政府又啟動了新一輪的應急管理規程體系建設工作,其主旨是以全社會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為核心,全面重新梳理有關規程(有400多人直接參與這項工作),力圖建設一個更加整合、規范、有效的現代應急管理系統。
2004年,在《國土安全第5號總統令》的指導下,國土安全部頒布了《全國突發事件管理系統》。該文件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權威地闡述全美應急管理機制的規程。作為其核心內容之一的《突發事件指揮系統》文件,更是日益成為美國通用的指揮體系標准。此外,《全國響應框架》則具體規定了在重大突發事件來臨時,聯邦層面的響應機制。而且,美國注重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在《國土安全第5號總統令》的指導下,國土安全部於2007年頒布了《目標能力表》。表中提出37項核心能力,供風險評估、計劃、培訓、演練、工作評估等使用。《目標能力表》對每一項能力都有數十頁描述,整個文本達588頁。其中,針對每項能力都詳細描述了其定義、產出、與《全國響應框架》中相關功能的關系、對完成相關任務的貢獻、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發生作用的流程圖等。2011年,在《第8號總統政策令》的指導下,國土安全部頒布了新的戰略指導性文件——《應急准備目標》,其中又提出了與前述27項能力大同小異的31項應急管理能力目標。
公眾5分鍾內獲得信息
“美國是將應急管理放在國家戰略層面來推進的。”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鈞認為,早在2000年,美國就對應急管理體系作出了種種規劃,此後按照規劃穩步推進。此次波士頓爆炸事件發生後,美國之所以能迅速啟動應急措施,主要在於其抓住了應急管理的幾個關鍵核心要素。
其中最突出的是官方及時發布信息,此舉是為了應對社會恐慌。美國規定,在任何一個城市發生恐怖事件後,公眾應該在5分鍾內獲得關於恐怖事件的信息,以此穩定公眾情緒。在此次波士頓爆炸事件發生後,馬薩諸塞州州長帕特裡克即要求人們不要聚集在公共場所,立即回到家中,等待當局進一步消息。
同時,美國抓住了物資保障這一關鍵要素,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及時提供必要的醫療救助,這一點在此次爆炸事件發生後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另外,國民教育也是美國應急管理體系的一個重點。在美國,政府會經常性地組織應急演練,公眾在遇到突發事件後,可以很快從恐慌情緒中恢復秩序。
在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後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全國電視講話,發誓將全力追緝波士頓爆炸案的凶手,並指出美國各地需要加強警戒。對此,唐鈞認為,美國最高領導人在第一時間作出表態,也是美國啟動應急聯動機制的一個關鍵要素。
唐鈞認為,波士頓爆炸事件發生後,其應急處置態度比較理性。
4月15日下午的爆炸事件發生後,當地警方及時拆除賽道護欄疏散公眾;醫務人員迅速展開救治;執法人員也在現場進行搜索,排除其他可能發生的爆炸危險。可以說,這一連串的處置都具有科學性。
另外,不管是官方還是媒體,在“搶時間”的同時謹慎對待信息,確保消息的真實性,這種理性的作法有助於社會處於一種有序的狀態。
在波士頓爆炸案發生的當天下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聽取了白宮國土安全顧問、國土安全部部長、聯邦調查局局長等高級官員的情況匯報,並致電波士頓市長和馬薩諸塞州州長表達慰問。他重申,已指示聯邦政府為地方政府提供一切資源,幫助他們展開應對工作和調查工作,並協助美國各地加強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