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久前,在華盛頓舉辦的美國海軍聯盟海空天會議上,波音公司披露了第六代戰斗機F/A-XX的概念圖,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熱議。
其實,在世人眼中,五代機都還是“超級高富帥”的形象。除了美國的F-22已形成戰斗力外,剛開始服役的F-35還在解決層出不窮技術難題,俄羅斯的T-50和中國的殲-20的技術驗證機還在試飛,其他國家的五代機計劃還停留在紙面上。
這時,有人開始為我們描繪“六代機”的美妙願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諾思羅普·格魯曼、波音等軍工巨頭都盯上了六代機,開始與其配套的變循環發動機、全頻譜隱身、人工智能無人機控制等技術的研發,以適應2030—2060年間的“空海一體戰”。俄羅斯甚至有人提出,越過五代機直接發展六代機。
看上去,六代機競爭已然拉開序幕。不過,當空軍資深航空專家宋心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於這種未來天空霸主的燦爛圖景——無人化、空天一體、激光武器、全頻譜隱形,以現有科技發展水平為依據,潑上了一盆盆的冷水。
看起來,想見到科幻影視劇《獨立日》、《星球大戰》、《太空堡壘》、《戰斗妖精雪風》等裡面的那些拉風戰機,似乎還為時尚早。六代機是什麼樣子?還是霧裡看花。
第一盆冷水:
遙控戰機小心成靶機
願景:無人機,是當下作戰飛機發展的一大趨勢。由於沒有了飛行員,以及一整套操控及生命保障設備,無人機就甩掉了一個“大包袱”,可以盡情展翅。
首先,因為不需要考慮人類血肉之軀的身體負荷,無人機可以做出比有人機激烈得多的機動動作,對於空戰中規避敵方導彈、快速改變機頭指向、搶佔有利陣位,意義巨大;而且,沒有會疲勞、要吃喝拉撒的飛行員,無人機的續航時間就更長,可以達到有人機的若乾倍;而其機身可以做得更小,自然更有利於隱身。
困難:事實上,我們距離戰斗機無人化的美妙圖景,尚有好幾個難以逾越的技術瓶頸。
空戰節奏極快,充滿了戰術欺騙,非常需要隨機應變,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對地對海攻擊。“就像電腦根本沒法下圍棋一樣,今天的人工智能,還沒法自主駕機完成空戰。”
“如果是有人遙控的話,也很成問題。”宋心之告訴記者,處於上千公裡以外後方的“駕駛員”通過實時圖像反饋操縱無人機,一個來回,有一點時間延誤。“你或許覺得,電磁波的速度是光速,那麼丁點兒的延遲有什麼關系?其實,在瞬息萬變的空戰中,稍微慢半拍,就足夠讓自己陷入被動。”
能夠承擔“空中指揮所”功能的預警機,如果作為指揮無人機的大本營,因為自身不隱形,戰時距離無人機也很遙遠,同樣有信號延遲的問題。
而F/A-XX方案的有人戰斗機指揮無人機的設想,在宋心之看來也是個“白日夢”:“一個飛行員同時控制好幾架無人機,怎麼可能忙得過來?完全是異想天開。”
宋心之還強調,如何在對手強烈的電子乾擾下保證聯系不中斷,同樣很令人頭疼。
看來,奪取制空權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機器人還搶不了人類的“飯碗”。
第二盆冷水:
導彈一進大氣層就成“沒頭蒼蠅”
願景:飛得更快、更高,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二、第三代戰斗機竭力追求的目標,而四代機和五代機卻放棄了這種追求。不過,在描繪六代機願景時,“高空高速”似乎以更驚人的標准復活了。
2009年美國空軍提出使用超高推重比的變循環發動機,推動戰機跨越5倍音速,這比現役戰機快兩三倍。同時,美國空軍還提出六代機應在更高的高度飛行,臨近太空,甚至實現空天一體。
至今,美國已有多款火箭動力的X系列實驗飛機飛到了5倍音速以上的瘋狂速度。以至於X-37B軌道飛行器,也被人當做“空天戰機”。
困難:“空天戰機在近地軌道極速攻擊,看上去很美,但是如果要用來空戰,可能變成‘高射炮打蚊子’。”宋心之認為,那麼快的速度,很可能誰都看不到誰。
更要命的是,從大氣層外向在大氣層內飛行的戰機發射導彈,在重返大氣層時,必然要遭遇劇烈燃燒形成的“熱障”,導彈外殼很可能就被燒得融化了。
“即使沒融化,在突破‘熱障’這段時間裡,導彈是無法與外界進行信息傳輸的,自然就收不到雷達制導信號。”宋心之解釋道,“在沒有制導的這段時間裡,敵機可能移動了數百公裡,只要向別的方向一個轉彎,就可能逃出導彈上末制導雷達的探測范圍。這樣導彈就會淪為‘無頭蒼蠅’,在天上亂竄。”
宋心之還透露,美國曾在試驗中用F-15戰斗機發射導彈,打下過近地軌道的衛星。“這說明,現役戰斗機完全可以威脅軌道上的空天戰機。”
因此,太空飛行器用作空戰,現在還不夠格,還是乖乖地去乾偵察的老本行吧。
第三盆冷水:
一個“鷂子翻身”讓你落空
願景:在世界各國對六代機計劃中,有人設想配備革命性的武器系統,將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實用化,人氣最旺的是激光武器,美國空軍將波音747改裝成ABL空載激光武器平臺的試驗已有多年。
困難:“空戰的典型目標是戰斗機,尺寸很小,速度很快,同時又很靈活。想用光束很窄的激光擊中這樣的家伙,如何瞄准,就是個非常頭疼的難題。”
而且,激光束想要摧毀目標,不是靠“炸”,而是靠“燒”,至少得聚焦在目標身上一兩秒,纔能把敵機的外殼燒出一個洞。這樣,就出現一個更令人抓狂的難題:就算你的激光束照中敵機,只要敵機一個“鷂子翻身”,激光束就會掃空,甚至劇烈晃動幾下,也足夠讓你的激光炮失效。
第四盆冷水:
天平開始傾向反隱形一方
願景:六代機追求更寬的隱形范圍,追求全頻全向隱形,不僅對無線電波隱形,可能具備光學隱形。同時裝備更多傳感器,獲得全面的態勢感知能力。
困難:“F-22隱形戰機威風八面,但是,連美國人都感覺到,戰斗機為隱形付出的代價太大了,B-2、F-22的出勤率都很低,故障很多。”宋心之斷言,如果追求全頻全向隱形、光學隱形,那成本可能會非常嚇人。
如果高投入有高產出,那“痛下血本”也值得。不過,現在隱形飛機面臨的前景不妙。“當代電子技術的發展,開始對隱形一方越來越不利。”宋心之舉例道,多基地長波雷達網絡,已經體現出有效探測隱形目標的能力,使其無所遁形。如果本方的數據鏈足夠強大,在多基地雷達網絡的信息支持下,非隱形戰機完全可以不開雷達,攻擊隱形的敵機。
由此衍生出了這樣的思考:F-22、F-35、殲-20等昂貴的隱形戰機,在有體系支持的未來戰場上,是不是其性價比還不如F-15、F-16、蘇-35、殲-10這樣的四代機?
“在我看來,現役戰機的生命力比隱形的五代機要強。”宋心之很肯定地說,“前些年,曾經傳出F-22在美國空軍的演習中以144?0的極其懸殊的比分擊敗F-15和F-16。後來纔知道,這其實是計算機模擬的結果,真實空戰絕不可能如此。”
六代機是否要沿著隱形之路走下去?還要等五代機真正經歷過戰火的洗禮,纔能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