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小正圖/春鳴
不久前,河南中牟縣雁鳴湖鎮小朱村9名村民擡着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鍘刀到中牟縣檢察院門口,要求查處該村涉嫌貪污的村幹部。檢方迅速查明,該村原村主任劉某利用職務便利,騙取了國家補償款85284元。近日,嫌疑人劉某已被檢方批捕。(5月22日《大河報》)
從貪腐村官迅速被查的結果來看,村民們採取的近乎行爲藝術式的舉報方式收到了“奇效”。按理說,舉報貪腐村官應該不會太難,只要其貪腐事實確鑿,寫封信或打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根本不用煞費苦心演一出“擡鍘舉報”的現代版“包公戲”。但村民們爲何舍易求難,選擇了後者?這不外乎兩種可能:一是舉報信和舉報電話石沉大海,二是村民們認爲正常舉報手段不管用。事實上,正常舉報渠道常常受阻或者收效不明顯,早已被公衆所詬病。而網絡舉報、情婦反腐大發神威,折射的正是這種尷尬的現實。
不要責怪村民這種帶有些許封建色彩的“包公情結”,也無須反思他們法治信仰的缺失。他們的選擇,有他們的無奈。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在一些舉報案例中,正常渠道爲何失靈甚至失去了舉報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