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慈善協會工作人員講述普通人愛心故事
編輯動機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天津市慈善協會募集到共計兩千多萬元的善款和物資,巨大的捐贈數額是連慈善協會的工作人員都感到震驚的。這樣一筆鉅額善款都是哪些人捐贈的?在捐贈的過程中,這些好心人又遇到了哪些讓他們心靈震撼的事情?日前,慈善協會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了這些普通人的愛心故事。
愛心故事·1
運送救災物資一路“綠燈”感人
在衆多捐贈者、捐贈單位中,天津市聚龍嘉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捐贈800萬元,其中有400萬元物資是由公司的工作人員親自送往災區的。捐贈,是讓受助人感動的事,可每一位運送救災物資的工作人員卻說,去往災區這一路上,他們也深受感動。
4月29日,聚龍嘉華投資集團組織10輛運輸車,將物資運往災區。裝載13383箱、共計53532桶、價值400萬元的食用油的10輛大貨車從天津港保稅區起運。爲了保證物資能夠及時運抵災區,天津市慈善協會和天津市民政局共同開具了請求沿途高速公路准予通行的證明。
“我們之前也曾經有過長途運輸的經歷,可是卻沒有一次是這樣順暢的,沿途不但得到陌生人提供免費吃住的照顧,甚至修車、加油都有人免費提供,臨走前還給帶上食品補給。”聚龍嘉華集團黨委副書記孫衛軍親自護送救災物資前往雅安,他說一路上被感動了很多次。
孫衛軍說:“災區短缺的物資恰好是我們所生產的,所以我們就決定將物資運送過去。”在出發之前他們想到過很多意外,2000多公里的長途運輸,車輛損壞、高速公路通行等都可能會延誤行程,所以他們制定了不少應急預案。可是令所有工作人員意外的是,這些問題都沒有出現。“沿途的高速公路收費站免收我們的通行費,行進車隊缺少汽油,馬上就有人免費爲車輛加油。不少人聽說我們是運送物資的車輛,給予了最大的幫助和照顧。以至於大貨車的司機們都說,跑了十幾年的長途,從來沒有享受過這麼高規格的待遇。”
愛心故事·2
九旬老企業家關注慈善捐千萬
在慈善協會的雅安捐款的好人榜上,天津市金橋焊材集團有限公司91歲的董事長侯立尊絕對能稱得上是代表人物,他代表企業捐出了1000萬元。說起侯立尊董事長,慈善協會裏的工作人員都要挑大拇哥,因爲他不僅參與了很多慈善活動的捐助,而且每遇到困難的人羣,他也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援助。
決定捐款的時候,侯立尊董事長因病在家中休息,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了雅安地震的消息,他立即聯繫了天津市慈善協會,把1000萬元捐了出去,而且款項也很快就轉賬到位。
雖然已經91歲高齡,可是侯立尊老人仍舊精神矍鑠、思維清晰。金橋集團的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集團員工都知道“振興民族工業,做長、做強企業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是侯老的兩大夙願,所以得知雅安地震的消息後,侯老第一時間致電慈善協會,要捐款用於災後重建。在侯老的帶動下,集團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和幫助。從2004年開始,金橋每年拿出一部分款項專門用來扶持殘疾人事業,並逐年增加資金投入。2006年集團董事會決定在天津市慈善協會成立“金橋慈善專項基金”,決定每年投入資金40萬元,專門用於參加“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動”,幫助社會上的弱勢困難羣體。2008年向天津市慈善協會捐款100萬元,用於南方雪災的救援,汶川地震時向東麗區慈善協會捐款200萬元……辦公室的李主任說起捐助的慈善項目滔滔不絕,她說幾年下來,企業已累計向助殘、救災、助學、養老等慈善公益事業捐款近億元。
侯立尊老人說,關注慈善事業,是將中華民族慈善爲本、助人爲樂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愛心故事·3
“百歲宴”變善款將來講給女兒聽
在衆多捐助者中,年紀最小的僅出生百天。在她“百歲”那天,父母將籌辦“百歲宴”的錢以女兒的名義捐出。
“給女兒辦‘百歲宴’,無非是一家人吃一頓,還不如捐給災區。”最小捐贈者楊子矜的母親郭女士說,她在一家物業公司工作,曾經參與過很多募捐活動,“看着一些年幼的寶寶將善款投進募捐箱時,我自己特別感動。”
郭女士說,捐款那天恰好是女兒的“百歲”,原本他們夫妻想給女兒買一個大蛋糕來慶祝一下,不過想想災區那麼多的小朋友都在受難,心裏覺得很難受。“當了母親之後,最見不得孩子受苦,我們就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拿不出更多的錢來捐助,這些錢就是一個心意。”
在與丈夫溝通之後,夫妻倆抱着女兒在女兒“百歲”這天一起來到天津市慈善協會。“我想等女兒長大了,我把這件事講給她聽,她肯定也會支持我們的。”
愛心故事·4
熱心腸老夫婦 第一時間捐善款
在衆多的捐款人中,91歲的朱之行和81歲的張禾青是年齡最大的夫婦,因爲總是參與慈善活動,慈善協會的很多人都認識這夫婦二人。這對夫婦住在天津市退休職工養老院內,這次的雅安地震捐款,兩位老人一下子就拿出了5000元。
夫婦倆住在養老院,汶川地震捐出了4000元,遇到困難的人也要捐助,身邊的人有難處也是花錢看望,所以到慈善協會捐款也是常有的事。說起這次的雅安捐款,張禾青奶奶說,當時她剛從老年大學上課回來,守在電視跟前的朱之行爺爺就說了地震的消息,倆人一合計,當天就取出了5000元。張奶奶說,發生了地震這麼大的事,慈善協會肯定要加班,於是第二天一早就馬上趕到了協會,果然如所料的那樣,工作人員早就做好了各項準備。張奶奶說,朱之行爺爺是老紅軍,他們倆經歷過了戰爭年代,也輾轉了大半個中國,從1965年在天津定居下來,到現在享受到了平靜幸福的晚年生活,這樣的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倆人一直都關注着身邊發生的各種事,特別是有危難發生的時候,正是需要貢獻個人力量的時刻,捐款只是一種表達方式。
愛心故事·5
學子身在國外委託母親獻愛心
家,是每個海外學子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慈善協會的衆多捐款者中,在西班牙學習的王珺是委託母親苑女士來捐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的。王珺的母親說,孩子得知了雅安發生地震的消息後,立即給自己打來了電話,她說本想通過網絡匯款,可因爲幣種不同,沒有成功,所以只能委託媽媽親自送一趟了。
女兒的要求得到了媽媽的認可,很快500元捐款進入了慈善協會。苑女士說,對女兒這樣做並不意外,因爲一直以來她都用個人的力量來幫助身邊的人。獻血、獻血小板,只要是自己能做到的事,王珺都積極去做。出國前上大學的那段時間,雖然每個月都只有600元的生活費,可王珺硬是每月擠出200元錢,資助一名安徽貧困孩子三年的學習。
在捐出款項的時候,王珺還時刻關注地震的進展。苑女士說,王珺在電話中對自己說,當時看了地震的消息很不好受,但是當告訴周圍的人們自己的同胞在受難的時候,她得到了很多安慰和鼓勵,所以爲同胞提供幫助就更是義不容辭的事。記者徐燕李柏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