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柳亞男,你在哪兒?我尋你尋得好苦!” 78歲的老人韓伯省一邊走在和平區的老胡同,一邊嘴裡念叨著。昨天下午,記者跟隨這位從香港遠道而來的老人,憑借著她對50多年前極其模糊的記憶,尋找其失散多年的養父母的兒子柳遐齡、孫女柳亞男以及他們曾經居住過的舊宅。而這一切,卻只為一件事——報恩。
養父母帶給她家庭溫暖
韓伯省老人是大連市金縣(現大連市金州區)人,自幼父母雙亡,日子過得很艱苦,很難吃上一頓飽飯,冬天,連一雙像樣的鞋都沒有。據老人回憶,自己在17歲或18歲時考入當時全縣最好的金縣中學讀初中。在這裡,她遇到了老師柳公敏和張夢蘭。柳公敏和張夢蘭夫婦是天津人,均為金縣中學教師,當時他們的兒子柳遐齡在天津工作。在得知韓伯省生活如此困難後,兩人將她認作養女,為她做衣服、做鞋,做點好飯就讓她到家裡一起吃。點點滴滴的照顧,讓韓伯省內心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
1959年她曾來津探母
初中畢業後,韓伯省和她的養父母一樣成為教師。養母張夢蘭在不久後患上肺結核病,擔心自己時日無多,養母與丈夫柳公敏決定回津。別後的日子,韓伯省一直與養父母書信聯絡。1959年夏天,得知養父去世消息,韓伯省立即請假來到天津陪伴養母。這次來津,讓她有了此次尋親的唯一線索。
來到天津後,韓伯省見到了養母,也見到了她的兒子,在天津開公交車的柳遐齡,還有柳遐齡兩三歲大的女兒柳亞男。半個月左右形影不離的陪伴,讓養母的心情好了許多。在這半個月期間,韓伯省唯一的一次出行便是坐公交車到勸業場買東西。
多年後她毅然來津尋親
回到金縣後,韓伯省與養母的聯系由於種種原因中斷了。1978年,韓伯省全家移居香港。到香港後韓伯省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打探養母的消息,但均無結果。
近幾年,已經兩鬢斑白的韓伯省再也忍受不了思念的煎熬,毅然決定來津尋母。由於相識時養母已經50多歲,韓伯省知道,養母此時還在世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但她仍然希望通過找到她的後人,來祭拜一下她的養父母。於是,她在近日抵達天津。
韓伯省回憶道:“我只記得養母的住所是平房式的院子,在和平區一個不寬不窄的胡同裡。院子很大,一進院門正對著的是正房,兩側分別有兩間偏房。因為我去過一次勸業場,所以我記得這地方離勸業場並不遠,大約要坐兩三站公交車。”
憑借韓伯省提供的線索,記者與她在陝西路一帶開始了尋覓之旅,每當看到相似的建築,她的心都會提到嗓子眼。一邊尋找,她還一邊回憶著當年的往事,並幾度哽咽。韓伯省老人腿患有骨刺,但此時此刻,她走路的速度卻比正常人還快,因為她只想快點找回她的親情。
尋親無果渴望市民幫助
尋覓了數小時,她聽到的答復幾乎都是“不知道”、“沒聽過”。大海撈針似的尋找,卻並沒有找到有價值的線索。韓伯省沒有放棄,她說:“我今年78歲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養父母是我這輩子最感激的人,是他們第一次讓我感受到親情。我找了半輩子了,這是我餘生最大的願望,我不想帶著遺憾離開。”與此同時,韓伯省老人也希望得到天津的好心市民的幫助,為她提供相關線索。提供線索者請撥打本報熱線275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