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天津市河東區上杭路街道懿德園社區,每週四下午都可以在居委會看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一手拿着放大鏡,一手用着各種工具,埋頭幹着什麼。走近你會發現,這位老人正在修理手錶,而那些手錶都是街坊四鄰專程拿來讓他幫忙修理的。由於老人的修表手藝精湛,整個社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管構造多麼複雜的表,這位老人幾乎都能輕鬆處理,並且從來不收大家一分錢。他就是居住在懿德園社區2號樓的67歲退休黨員宗僑原。
宗師傅退休後主動向居委會申請要義務爲社區居民修表,希望儘自己的一技之長解決大家的困難,讓大家不出社區就能將表修好。從那時起,他就每週抽出一天時間在居委會免費爲社區居民修表,而這一干,就是五年。五年的堅持,讓小小的奉獻彙集成了大大的愛。此次,“身邊好人愛心接力棒”也傳遞到了義務奉獻的“修表達人”宗師傅手中。

七十年代初,才二十出頭的宗師傅就迷上了修表,一塊當年花80元買的香港產手錶被他“毫不留情”地拆了裝、裝了拆。經過一邊看書學習,一邊通過實際操作了解表的內部構造,宗師傅很快便精通了各種表的修理技能。從此,不管他在哪裏,無論是廠房,還是鄉下,都義務給大家修表。宗師傅說,修表讓他很快樂,每修好一塊表,都能給他帶來成就感,就像醫生給病人治好病一樣。

在懿德園社區,有一對退休多年的老夫婦,他們家裏有一個落地鍾,落地鐘敲打出的聲音十分悅耳,老兩口特別喜歡靜靜地聆聽鐘錶發出的叮咚聲。可有一天,叮咚聲消失了,鍾出故障了。這可真是愁壞了兩位老人,他們先是找到了一家專業表商,可對方說沒辦法上門修理,需要將鐘錶運過去。但落地鍾又大又沉,光是搬下樓都很費勁,又怎能運到修理廠,何況路途上的磕碰對鐘錶也是一種傷害。無奈之下,他們又聯繫了另一家表商,對方說可以幫他們更換零部件,需要他們把壞損的零件拆下來寄過去。這更是難爲了他們,對鐘錶構造完全不熟悉的兩人,連問題出在哪裏都不知道,又怎麼找到壞損部位再拆下來呢?正當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們想到了宗僑原師傅。宗師傅瞭解了情況後,二話不說就立刻來到他們家,經過一番拆卸修理,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把落地鍾修好了。叮咚聲再次響起,兩位老人高興極了,連聲感謝宗師傅。
這樣的場景,不止一次發生,宗僑原師傅每修好一塊表,在收到對方道謝的同時,自己更是特別開心,他說:“修表,既是我的手藝,又是我的愛好,利用退休後的閒暇時間,將它們奉獻給大家,不但釋放了正能量,自己又開心又充實,這纔是最幸福的晚年生活。”

懿德園社區居委會的呂主任談到宗僑原師傅的奉獻行爲時,說:“宗師傅不但主動要求爲大家免費服務,而且從來不嫌麻煩,有些時候大家知道他有這個手藝,遇到比較急用的情況,不等服務日,就拿着壞了的表到他家裏去了。而宗師傅即使正在吃飯,也會立馬放下碗筷,先幫鄰居修表,大家每每提起宗師傅都是稱讚連連。社區這幾年一直在開展黨員創先爭優活動,設立了爲民服務窗口,宗師傅堅持爲大家義務奉獻的精神,也帶動了很多黨員投入到這個隊伍當中,社區正能量的傳遞氛圍愈來愈濃了。”
時光的流逝在鐘錶時針分針的交錯間留下痕跡,愛心的跳動在鐘擺叮咚的聲響下越顯強烈。當時光與愛心交織在一起,當愛心充實了時光,時光試煉了愛心,當奉獻的行爲經過長久的堅持與考驗,才能真正收穫到正能量傳遞的“果實”。至此,身邊好人愛心接力已經傳遞到了第76棒,愛的接力還在我們身邊不停地傳遞着,由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利用自己的所識所長加上一顆樂於奉獻的心和實實在在的行動,將接力棒一棒接一棒的傳遞下去。綿延不絕的時間長河無聲地流淌着,而身邊好人愛心接力就如同河面上揚帆起航的船,承載着美好的期許,一站接一站地航行下去。(記者:楊奕 攝影:顧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