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鄉親利益一點不沾』、『多難的事都是人乾的』、『乾再難的事都是為了鄉親』,這是薊縣穿芳峪鎮毛家峪村村支書李鎖常說的三句話,也是他的人生三信條。13年時間,他帶領鄉親白手起家,把昔日『糧靠天賞、果靠天賜』的貧困山村打造成旅游名村,人均收入翻了20多倍。
記者昨天剛進毛家峪村,山坡上幾十棟白牆灰瓦的徽派小樓映入眼簾。『這是李書記帶頭給鄉親們蓋的小樓,人均居住面積超過100平方米。』村民王義寶說,毛家峪村地處薊縣東北部,早年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出去賣柴雞蛋換點錢,在路上就得碎半筐,你想想這山路有多難走。』自從13年前李鎖在大家推舉下當上村支書,就立下軍令狀,『豁出命要帶鄉親們脫貧』。他為鄉親們打開了山村和外界的通途,使小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修路資金有20萬元缺口,他自己捐了5萬,又遠走南方勸他的親戚贊助,東拼西湊補上了缺口。』說這話時,王義寶眼睛紅了。
記者見到49歲的李鎖時,他正帶領大家揮著鏟子給新路鋪瀝青。『我是軍人出身,凡事愛往前衝,不乾活手癢癢。』
『俺們村雖然偏僻,但森林覆蓋率高達96%,是個風光宜人的天然氧吧。』李鎖堅信事在人為,他最先推倒自家的瓦房蓋起農家樂,又用家產做擔保,給村民貸款蓋房,給村裡修建景區,『賺錢了算大伙的,虧了算我的。』現在,毛家峪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從幾百元攀昇到五萬元。可李鎖自家辦的瓶蓋廠、山羊養殖場因無暇管理先後倒閉。對此他並不難過:『鄉親們生活好了,這算個啥?』
『做任何事都是為了鄉親。』他說,雖然這幾年村裡先後建成北方最大的室內篝火晚會大廳、山地高爾夫球場、三星級游客接待中心,但如何提高村民的素質,用好的服務經營好這些資產,纔是村子發展的關鍵。『村民有見識、有追求,心思擰成一股繩,纔會主動服務好游客。』為此,他每年聘請專家學者進村到戶講課,提高村民旅游接待、法律知識和科學文化水平。村裡又投資30多萬元,為每家安裝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寬帶上網、POS機刷卡消費系統,就為提高村民素質和生活品位。
『「李鎖」不能只有一個。』他說,讓『毛家峪精神』在每個人心裡生根發芽,敢於『迎難而上、運用智慧、奉獻為人』,家鄉的未來纔能更美好。(記者郭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