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7月1日實施,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常回家看看”原本屬於關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問題,隨着新法的修訂,如今已正式寫入法律。
據統計,我國“空巢老人”已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以上。在現實生活中,不孝敬老人、薄養厚葬、老人因寂寞而自殘等種種現象確有存在。老年社會到來之際,老人感到兒女不孝的現象不是個別的,而是比較普遍。有的城市爲呼喚孝道,甚至把“二十四孝”故事用石雕刻成“孝文化”主題公園,可以說這樣的孝文化與時代的發展並不相匹配。但現在的問題是,舊孝道雖然有問題,新孝道卻沒有確立起來。我們的社會現在缺少“孝文化”的好信仰,反映的也正是生活中的“孝飢渴”。 “常回家看看”入法,但願能很快解決這樣的問題。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多少做兒女的,在失去親人之後,才能深深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如果做兒女的已經明白了父母的苦心,知道了父母的牽掛,懂得了父母的需要,那麼,就不要總拿沒時間爲藉口,不給父母打電話,不回家陪他們。因爲,歲月不饒人,也因爲沒有後悔藥可買。
盡孝是一生都要惦記的功課,是細節,是溫情。常回家看看,不是回家就蹭飯,不是買上幾包營養品,不是父親節母親節的時候湊個熱鬧,也不是面無表情地走形式,而是讓老人住在心裏。
“常回家看看”入法凸顯我國法律對老年人精神關懷高度關注的立場。但是,“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入心,心裏時刻裝着老人,裝着溫情,才能真正化解“空巢老人”的寂寞與困難。
老爸老媽的房子缺少了敲門聲,其實不光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缺少從生活到心理多方面的人文關懷,面對那些空巢老人,看看他們寂寞的眼神,我們的社會真的要多承擔一些精神撫養的義務,多多體味老人的寂寞,老人的困難,老人的需要。
當我們的老人單獨在家,什麼意外情況都可能發生。想想,當老人無力自救時,如果兒女能及時陪伴在身邊,這會比我們給老人買什麼禮物都來得踏實。所以,“常回家看看”,入心比入法更重要。(萬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