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還記得2012年冬天在北大港溼地逝去的20只東方白鸛嗎?如今它們以一種新的方式迴歸了。7月4日,這些東方白鸛的標本由天津自然博物館製作完成,將於今年年底在新的天津自然博物館展出。
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標本製作工作室內,記者看到了19只栩栩如生的東方白鸛標本,它們形態各異,造型逼真,生動地再現了起飛、築巢、求偶、梳理羽毛、水裏休息、覓食等各種狀態。
據瞭解,這些東方白鸛的屍體在從北大港溼地運來後,被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內,在協助警方進行破案後,從今年三月開始,自然博物館的標本製作工作人員開始着手製作,經過4個月的精心製作,這些逝去的生物,再次展現了它們的美。
由於當時這些東方白鸛死在溼地內,死亡時間長、身體瘦弱再加上羽毛沾滿了泥水,製作標本的過程十分不容易。天津自然博物館技術部副研究館員趙惠生告訴記者,這些東方白鸛製作標本的時候有一隻腐爛程度高,難以製成標本了,這也是最後只製成19只標本的原因。而且這些東方白鸛是在秋季遷徙途中死亡的,身體不是最強壯的時候,羽毛不是很完整、很豐滿,特別是沾上泥水的羽毛,只能整體慢慢地浸泡,然後再一片羽毛一片的梳理,因此,要再現它們優美姿態,製作人員煞費苦心。
爲此,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蒐集了大量資料,從數百張圖片中選擇了東方白鸛最具代表性的姿態,然後再剝皮、製作、整形,從製作雕塑模型、模具,到最後爲眼皮、嘴、腳着色,工作人員都在儘量模仿東方白鸛最自然的狀態。
“這些大型鳥兒翼展可以達到2米多,要用工具將這翅膀展開固定好,製作過程很不容易。”參加製作的工作人員說。








在工作人員的精心製作下,4日,這批東方白鸛標本基本完成,首次對外公佈。當天受邀觀看這些珍貴標本的不僅有媒體,還有很多曾經參與過救助東方白鸛的志願者。
看着這些鳥兒的迴歸,志願者王建民感慨地說:“當時如果夜裏能下水救援,可能很多鳥就不會像現在一樣變成標本了。不過,雖然它們沒能救治成功,但這些標本將讓更多的人瞭解東方白鸛,加入到保護東方白鸛的行列中。”
志願者趙亮表示:“希望不要再看到東方白鸛標本數量的增加,讓更多活生生的東方白鸛與人相伴。”
“這19只東方白鸛的標本雖然講述的是一段悲傷的故事,但是,它們用另一種方式迴歸,將教育更多人不要捕殺野生動物。”志願者陸建樹說。
據瞭解,這批東方白鸛標本是目前國內自然博物館館藏數量最多的東方白鸛標本,將成爲天津自然博物館的精品,它們將隨着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搬遷,於2013年年底在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亮相。
爲此,天津自然博物館還特意更改了原來的布展方案,專門爲東方白鸛開闢了一個區域,講述2012年發生在北大港溼地的故事。天津自然博物館研究館員、副館長王鳳琴告訴記者,天津屬於候鳥“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東方白鸛標本將對本市的鳥類宣傳、科普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新館陳列展出中,將選取其中兩隻專門用作繁殖展示,其餘的17只將還原候鳥遷徙狀態,設置北大港溼地模擬區域,再現東方白鸛在北大港溼地飛翔、棲息的真實場景。(記者霍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