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農村供水恢復重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00處,解決82.8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其中:集中供水工程87處,分散供水工程213處。
農村能源恢復重建戶用沼氣池6210口,沼氣集中供氣工程72處,農村能源沼氣服務站(網點)23個。
教育恢復重建小學(含教學點)222所,初級中學3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5所,高級中學7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10所,高等教育學校2所。
科研恢復重建市科技服務中心1個、縣(區)科技服務中心6個。
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恢復重建市縣級醫院12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個,衛生監督機構2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中心血站1個,急救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3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村衛生室6個;恢復重建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宣傳教育設施等,實施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
就業和社會保障恢復重建市級社保服務中心和人力資源市場各1個,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中心6個、基層鄉鎮(街道)綜合服務平臺106個,技工學校(公共實訓基地)2所,縣級就業訓練中心6個;恢復重建社會福利院12個,敬老院22個,救助管理站3個,殯儀館2個,烈士紀念設施4處,軍供站和軍休所(站)2個,婚姻登記處3個,縣級殘疾人康復中心2個。恢復和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
公共文化設施恢復重建公共圖書館7個、文化館7個、檔案館6個、美術館1個、鄉鎮文化站99個。建設地震紀念場所1處。
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設施恢復重建雅安日報社,社區書屋40個,農家書屋735個,廣播電視臺7座,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臺(站)12座,電影院3座,修復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絡,補發一批廣播電視村村通設施。
體育設施恢復重建體育場4個、體育館4個、體育活動中心1個、游泳池1個、業餘體校訓練中心2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個,恢復重建鄉鎮體育設施。
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搶救修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保護單位46處,市、縣級保護單位(含文物點)79處。修復保護受損可移動文物277件(套)。
宗教活動場所恢復重建宗教活動場所29處。
交通恢復重建國道351線樂英經蘆山、寶興至達維段(原省道210線相關路段)、國道318線雅安至二郎山隧道段、國道108線雅安至滎經段、天全—蘆山、邛崍—高何—蘆山、靈關—雙石—龍門、雅安—望魚—瓦屋山等7條公路,打通寶興—永富—河口大橋公路;爲支持災區重建,對成昆鐵路受損路段和運營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測、維修、加固、改造。建設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加快川藏鐵路雅安至康定段、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和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規劃研究雅安至樂山城際鐵路。
郵政維修加固郵政樞紐及郵政支局所生產營業用房46處。
通信恢復重建基站1246個,通信光纜8024皮長公里等。
水庫堤防除險加固震損水庫33座,恢復重建堤防213.4公里。
灌溉設施恢復重建玉溪河大型灌區,中小型灌區14個,小型和微型農田灌溉設施。
水文、水資源監測設施恢復重建受損水文基礎設施15處、水資源監測點121個。電網恢復重建35千伏及以上電網設施變電容量3384.5兆伏安、線路920.64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電容量103.4兆伏安、線路2849.2公里以及戶表工程。
水電站恢復重建銅頭、小關子、飛仙關、大興、幹溪坡、沙坪、禁門關、滎河等水電站。
油氣恢復邛西、白馬廟2個氣田生產,修復8條受損管道、總長度47.85公里,修復5座油庫和55座加油(氣)站,恢復災區天然氣生產輸送能力16萬立方米/天。旅遊設施恢復重建龍門—圍塔、喇叭河—二郎山、周公山—碧峯峽、蒙頂山—百丈湖、熊貓古城—蜂桶寨—鄧池溝、牛背山—龍蒼溝、大川、上裏、天台山等景區旅遊道路及步遊道260公里、遊客中心21座、遊客接待點10個、自駕車營地8座、停車場58個、觀景平臺272個、旅遊廁所290處等配套設施。
文化產業恢復重建蘆山烏木根雕藝術城、黑砂(滎經砂器)文化博覽苑、寶興縣石雕文化產業等10個文化產業項目。地質災害綜合整治治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208處,排危除險地質災害隱患點368處;開展地質災害集中連片區(帶)勘查與綜合整治31處,修復震損防治工程59處;開展7個縣地質災害巡排查與調查。
地質災害預防完善羣測羣防網絡體系1977處,進行13個重點城鎮與24個重大災點專業監測,建設7個縣級監測預警平臺,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培訓與應急演練。
避讓搬遷對536處地質災害威脅區的3787戶居民實施搬遷。自然生態系統修復修復森林植被58.35萬畝,其中工程造林1.05萬畝;修復草地22.5萬畝;建設溼地公園3處;治理水土流失31.5萬畝,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7.5萬畝,坡面水系及溝道治理3879處。
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恢復國家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4個,修復國家和地方級森林公園5個。
生態基礎設施恢復重建林區道路909公里、供電線路67公里、給水管線29公里,恢復林木種苗基地等。大熊貓棲息地修復實施22.2萬畝大熊貓棲息地修復工程,恢復建設大熊貓基因交流走廊帶;建設大熊貓自然遺產地檢測體系、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站等。
大熊貓生態適應性放歸基地在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建設大熊貓放歸基地1200畝。
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實施川金絲猴、黑頸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加強圓葉玉蘭、香果樹等極小種羣野生植物拯救保護,恢復建設楨楠、珙桐等珍貴樹種種質資源基因保存庫。應急體系恢復重建綜合減災救災應急體系平臺3個;建設省、市、縣三級應急廣播平臺、國家自然災害災情數據西南災備中心和四川省衛星減災應用中心。
綜合能力恢復重建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平臺8個,開展7個縣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恢復重建國家氣象觀測站4個、區域氣象觀測站73個、天氣預報綜合業務平臺8個;恢復重建救災物資儲備庫4個;恢復重建測繪基準、重新測制基礎地理信息基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