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日本2013版防衛白皮書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後,首相安倍晉三17日接連距釣魚島僅百餘公里的島嶼視察,展示不向中國讓步的姿態;與此同時,日韓關係堅冰難融,中美、中韓等關係愈發密切又令日本感到“被孤立”。參院選舉前,安倍以鄰爲壑、倒行逆施,不僅讓日本國內輿論感到擔憂,更引發了鄰國的不滿和譴責。
渲染“中國威脅論” 安倍對華外交陷持久戰
爲在參院選舉前造勢, 7月17日,安倍前往靠近釣魚島的石垣島發表競選演說,並登上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進行視察。他對石垣海上保安部職員表示,他將“堅決守護國民生命財產”,以及“日本的領土、領海和領空”。
當天下午,安倍又前往與距離釣魚島不到200公里的宮古島進行演說,並視察島上的航空自衛隊基地。據稱,該基地擔負着“監控”東海和釣魚島周邊海空領域的任務,是自衛隊主要的一支釣魚島“防禦部隊”。
日本《朝日新聞》稱,在中日關係依然緊張的背景下,安倍的這些舉動有隔岸向中國喊話的意向。另外,此舉似乎也意味着安倍政權展示出一種姿態,即在參議院選舉後圍繞釣魚島問題日本的方針也不會變化。
針對安倍的言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當天迴應稱,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釣魚島領土主權。中方敦促日方正視歷史和現實,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挑釁言行,爲通過對話妥善解決釣魚島問題作出努力。
在安倍“巡視”的同時,日本政府還加進了將離島“國有化”腳步。日本擁有6000多個“島嶼”,形成了約447萬平方公里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約相當於國土面積的12倍。日本政府在掌握這些島嶼的狀況後,將會爲無名島取名,並將它們列入日本地圖。其中,釣魚島被劃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也被劃在日本400個領海基點的調查範圍之中。
《讀賣新聞》強調,安倍政府加強這一調查行動,主要是考慮到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對立局面,凸顯安倍政府在上臺之後有更大的決心要加強“維海”政策。安倍已多次提出要“維護領海,不能放鬆。”
除了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挑釁,在日本2013防衛白皮書中,更是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該白皮書是安倍晉三再任首相後通過的首個防衛白皮書,涉及中國的篇幅大幅增加,對於中國的用詞激烈可謂歷年之最。
白皮書用圖表形式列出了日本政府去年9月“購買”釣魚島後,中國公務船駛入該海域次數增加的情況。白皮書宣稱,中方“基於與現有國際法秩序不相符的獨自主張,採取了包括試圖以力量改變現狀在內的高壓做法”,要求中國“遵守國際準則”。
白皮書還提到了今年1月中國海軍艦艇對日本海上自衛隊護衛艦照射火控雷達一事,稱中方“做出否定雷達照射等與事實相反的解釋”。王新生認爲,白皮書的激烈言論凸顯出安倍政府一方面意在國際社會上爭取輿論主動,塑造中國“高壓”形象;另一方面意在尋求國內支持,爲自己即將到來的參院選舉拉票。
針對這份防衛白皮書,中國外交部表示,日方不斷渲染“中國威脅”,人爲製造緊張對立,聯繫到日本一些政治勢力和政客藉此鼓譟強軍備戰,不能不令國際社會對日本的發展走向感到擔憂
中國國防部對此也表示了不滿和反對。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強調,日方置事實於不顧,散佈“中國軍事不透明”的陳詞濫調純屬別有用心,所謂“中方雷達照射”、侵犯日本“領海領空”的說法毫無根據,所謂“中國軍事動向令地區和國際社會感到擔憂”的言論更是無稽之談。日方這種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做法,暴露了其抹黑中國和中國軍隊的險惡用心。
北京大學教授、日本問題專家王新生說,由於日本經濟連續20年處於低迷狀態,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在日本國內,“中國威脅論”頗有市場。日本一方面希望與中國保持經貿往來,另一方面也在擔憂中國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對自己形成壓制。
中日關係的惡化同樣引發了日本國內輿論的擔憂。日本共同社援引前首相的話說:“雖然中國態度強硬,但反覆發出刺激性言論的日本首相也有問題。難道首相想以破壞日中關係爲代價提高國內支持度嗎?”
而日本外務省高官表示,若日本要想堅持與中國對抗,“就要具備可以制止中國的威懾力”。但這需要增加國防開支,恐將導致陷入窘境的財政雪上加霜,國際社會也將譴責日方造成緊張升級。但如果承認存在釣魚島主權爭議,日本則不得不出面展開領土談判,可能會被認爲“日本會在強勢之下屈服”。如此,日本的對華外交陷入“持久戰”。
鄰國往來密切 安倍政府陷“同盟困境”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安倍政府認爲無法但憑一己之力應對中國,於是計劃借美國亞太戰略的“東風”,構成對中國牽制。”王新生說。拉攏與牽制,安倍在中美兩國之間玩起了“遠交近攻”的遊戲。
但日本媒體對此並不樂觀。共同社稱,安倍政府強調“穩固的日美同盟”。然而,美國看似正越過日本而將視線投向了中國。隨着中美兩國明顯靠近,日本可能還要調整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如何與這兩個大國相處成爲日本外交繞不過的課題。
的確,安倍修復“日美同盟”、展現大國地位的算盤似乎並不順利。在今年6月舉行的八國集團峯會上,日方雖然努力協調日程爭取能舉行日美首腦會談,但美國方面則以“無法安排時間”爲由拒絕。
相較之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進行“不打領帶”首腦會晤,更令日本陷入“同盟困境”。有分析稱,日本審視中美日三邊關係始終沒有跳出可能被美國拋棄的所謂的“同盟困境”,擔心自身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存在感會因爲中美接近而消失。
同時,日本與韓國的關係也屢屢走向冰點。雖然安倍政府數次重申,日韓兩國共享基本價值觀和利益,是重要的鄰國和合作夥伴,但日本政客妄言“慰安婦是戰時必需”、安倍本人多次否認日本侵略歷史,再加上兩國長久以來的領土爭議,日方的言行令韓國上下憤怒。
作爲迴應,韓國總統朴槿惠打破了就任後先訪美國再訪日本的慣例,在訪日之前先去了中國。日本媒體稱,朴槿惠的訪華之旅明顯可見韓方爲穩定韓朝關係和振興經濟而重視中國的姿態。日本對陷入孤立的擔憂高漲。
王新生說,現在日韓關係的發展的確不甚樂觀,如果日本不對歷史問題作出深刻的反省,很難推動日韓關係有進一步的成果。但從另一方面看,如今中韓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這也極大影響了日韓關係未來的走向。
《日本經濟新聞》稱,日美、美韓、中美、中韓相繼進行了首腦會談,而存在歷史和領土問題的日韓、中日首腦會談卻遲遲沒有眉目。在博弈越來越激烈的亞洲,如果日本一味依賴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將被“排除在外”。
開拓非洲東南亞 安倍“自由繁榮之弧”難如願
鄰國外交難尋突破口,安倍政府由此將目光放在了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未開拓的市場。《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安倍剛一上任就提出了“以看得見的形式開展戰略性外交”的方針。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面,他先後出訪了13個國家,其外訪頻率之高達到日本戰後首相之首。
今年1月,安倍在國會講演時表達了自己的感想。“外交,不是要單純盯着周邊諸國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而是要像看着地球儀那般地俯瞰全世界。”
分析認爲,這些訪問均具有“牽制中國”和確保海上運輸線等安保上的意義,併兼備獲取資源和幫助日本企業開拓市場等經濟層面上的重要性。安倍政府正在亞太地區加緊構築針對試圖擴大權益的中國的“包圍圈”,欲加強有着共同“價值觀”的東盟各國及印度的合作以牽制中國。
而經濟外交更可謂是“安倍經濟學”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在安倍訪問緬甸時,有超過40位來自民間企業和大學、自治體的官員同行。在6月舉行的第五屆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上,安倍除宣佈“大手筆”援助非洲,還會晤了37位非洲國家首腦。縱觀安倍與各國首腦的一系列會談,其外交的“錦囊妙計”無非是經濟先行。
然而,這種“一路撒錢”的行爲並不被日本國內看好。日本共同社認爲,在13個國家中安倍選擇了東歐和中東等相對較遠的國家,卻不包括一衣帶水的中韓兩國,正體現了日本外交的閉塞感。
雖然東南亞地區都歡迎日本去投資、援助,但在涉華領土主權和對華“包圍牽制”問題上,沒有幾個國家站在日本一邊。越南國家主席不久前來華訪問,菲律賓則因實力問題難當“日本牽制中國的橋頭堡重任”。在南亞地區,中印領導人已確認通過對話和協商處理兩國邊界問題,避免使其影響兩國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
而在非洲,不少觀點認爲,日本在非洲投資的最好時機已經錯過了。中國目前是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美多國、韓國、印度和巴西等國家也在積極拓展非洲市場。日本經團聯撒哈拉地區委員長加瀨豐表示,“早在20年前,日本對於非洲來說還是無法取代的角色,而現在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已經無法與中國相比”。
如今,參院選舉還未開始,安倍已經擬定了7月下旬的外訪日程。他將於7月下旬訪問菲律賓、馬來西亞,強化日本與東盟的關係。安倍還計劃於8月下旬訪問科威特、卡塔爾等中東石油出口國。但一系列出訪能否收到安倍意想中的效果,在日本媒體所稱的“國際社會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經濟規模躍居全球第二的中國”時,日本外交仍然面臨着嚴峻的現實。(李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