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Hi,我叫艾米粒。我是個超級媽咪,崇尚科學,熱愛創意,對美好事物毫無抵抗力,嚮往充滿愛與和平的世界。跟我一起踏上輕鬆快樂的育兒之旅吧!——@艾米粒的育兒日記
1和6歲女兒“合作”開店
飲料瓶、酸奶罐、雞蛋紙盒、冰棒棍、鞋盒、捲紙芯、樹葉……請先發揮你的想象力,看看能將它們變成什麼藝術品?
舞動愛和創意的魔法棒,艾米粒和她6歲的女兒小米一起用心,賦予了這些材料新的生命力:它們紛紛“變身”爲憨態可掬的小獅子、噴着水的小鯨魚、閃閃發亮的聖誕樹、五彩的毛毛蟲、微縮小城堡……
2012年10月,艾米粒的淘寶店“童年智造”誕生了。她說,開這個淘寶店是爲了讓更多父母體會到親子創作的樂趣。不到一年,“童年智造”已經做到了雙皇冠。店裏最受歡迎的商品,莫過於艾米粒和小米共同設計的“大眼哥哥”、“鬍子弟弟”、“綠先生”、“愛的抱抱”等親子創作套裝。她精選出適合兒童藝術創作的材料和工具,讓零基礎的父母也能和孩子們輕鬆玩創意。
現在,艾米粒每一個半月就會推出一款新的專題創作盒。一上架,總是很快被搶購一空。對此,艾米粒說:“說實話,從沒用做淘寶的心態去經營事業,分享靈感纔是我的最愛。我只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夠給更多父母一點靈感,爲他們加一把勁。只要一點點,也許就能讓孩子的成長變得與衆不同。”
她在新浪微博的簽名檔中這樣介紹自己:和6歲小米一起成長的艾米粒。她坦言,自己並不是一個手工達人。正因爲如此,才能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我很久之前就開始從世界各地蒐集與孩子的玩法,然後慢慢找到適合我和小米的。後來竟發現,小米比我更有想法,很多靈感都是她給我的。”艾米粒說,只要父母的心態好,不那麼注重結果,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學到“知識”,這些有趣的實驗和遊戲,都將成爲孩子豐富而寶貴的體驗。
做手工時,艾米粒和女兒是“平等合作”的關係。“你越平等,她越合作。常常聽取她的意見,讓她嘗試動手,這些都很重要。”“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收穫的是共同成長的喜悅。”
2 “非主流”育兒經
“我不是那種特別糾結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最好的媽媽,我覺得交流和互動更重要,還有就是讓孩子更多接觸真實的世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真實的世界纔是最好的人生課堂。”於是,艾米粒選擇了一種自稱“非主流”的育兒方式——自己放棄在外企的工作,全職與女兒“玩耍”,儘可能讓女兒的成長過程變得神奇和充滿樂趣。
“記得女兒曾跟我說,幼兒園裏的小朋友不相信她說的雲可以像心,像小鳥,像大象,黑色的烏雲有時像怪獸……”艾米粒說,孩子需要豐富的體驗、愛探索的眼睛、熱情表達的心,還有給予他們自由的父母。
今年2月,艾米粒一家踏上了斯里蘭卡的體驗之旅。從計劃到準備,她都會徵求女兒的意見,並一起整理清單、採購物品。她們還一起看書,認識了斯里蘭卡的獅子巖、嘟嘟車、海線火車、佛像和寺廟;瞭解那裏的氣候,選擇要穿的衣服。最後,還一起手工創作了小米心中的斯里蘭卡。小米不再是旅遊的跟隨者,而成爲了參與者。
艾米粒的許多手工創作,取材都來自身邊的廢棄材料。這些材料或許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但這種環保又充滿愛心的創作方式,卻讓孩子發現無處不在的美,也學會了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艾米粒還記得,有一次,“小米自己洗澡,邊洗邊在玻璃上畫了一個愛心,裏面寫上‘媽媽,我愛你’。然後也不說話,一邊洗澡一邊呵呵地笑。”點點滴滴的快樂,艾米粒享受極了。
6歲的小米即將邁入小學,艾米粒爲她選擇了一所“離家近,非名牌,但教育理念好”的私立小學。而她本人,也有了更高的目標:與理想的教育機構合作,把自己設計的親子創作專題盒與適合教育機構使用的教材配合起來,幫助更多父母改進教育理念。
3粉絲向艾米粒“交作業”
許多父母給艾米粒的微博“艾米粒的育兒日記”寫評論、發私信,常常問她,我怎麼想不到那麼多有趣的創意呢?沒有繪畫基礎怎麼辦?
對此,艾米粒總是回覆說,爲人父母的心可以讓你潛能無限。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關鍵是父母和孩子的創造過程會讓一切變得很美妙。
在微博中,艾米粒會和大家分享有趣的手工作品。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到親子創作的行列中。7月9日凌晨,@艾米粒的育兒日記有了第44444個粉絲。她在微博裏寫道,“一直覺得4是個挺好的數字,能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事物也是一種勇氣。”
在微博上向艾米粒“交作業”,分享親子手工作品,粉絲們覺得特有“成就感”。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建立了自信,收穫了驚喜。
@潤潤媽咪muphly說:“感謝@艾米粒的育兒日記的創意分享!創作始於模仿。雖然眼看着4歲女兒把畫面一點點‘弄髒’,還是忍住沒去代她完成,堅持讓她自己動手到底。畫完時,小妞前所未有的開心,還自編自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爸爸媽媽幫忙咯’!”
粉絲們的作品,艾米粒都會積極給予讚賞和鼓勵。她說,“我也沒有想到,原來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一起玩。我想很多父母喜歡我,並不僅僅是創作本身,而是愛心和熱情吧。”
艾米粒認爲,父母的熱情最能推動孩子去創作。“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最初的想法很好,而和孩子一旦開始做,往往弄得亂七八糟。但是,對孩子和父母來說,最寶貴的是在創作和動手的過程中享受愛。”她相信,感受愛的能力比學習知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