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身保險費率改革方案包括兩個方面:
○放開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將定價權交給公司和市場。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
○明確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標準。改革後新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不得高於保單預定利率和3.5%的小者。
本報北京8月2日訊記者江帆報道:今天,備受社會各方關注的人身保險費率改革方案終於出臺,這是保監會首次對自1999年開始執行至今的人身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進行解禁。新的費率政策將從8月5日起正式實施。
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是人身保險業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長遠性的重大改革,對人身保險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費率政策改革標誌着我國保險業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人身保險費率形成機制。
所謂人身險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爲保單假設的年收益率,通俗說就是保險公司給消費者的回報率,主要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
費率市場化的呼聲由來已久。1982年我國恢復保險業時,壽險預定利率是6%,最高達到8.8%。後來隨着央行8次連續降息,監管機構在1997年到1999年的3年間,連續下調預定利率最終至2.5%。應該說2.5%的預定利率爲保險業在低利率環境中降低風險、減少利差損起到過重要作用。但隨着經濟的發展,壽險產品固化的2.5%預定利率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在基金、銀行理財、信託等多種新型投資品種的衝擊和擠壓下,傳統壽險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幾乎喪失殆盡,這迫使保險公司轉而倚重投資型和分紅型產品,造成產品重投資輕保障、分紅保險獨大等諸多行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因此,放開壽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已是大勢所趨。
保監會此次的壽險費率改革偏向穩健,改革基本思路是放開前端、管住後端,即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後端影響和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爲保障改革順利實施,中國保監會同時出臺了配套的監管政策:一是對國家政策鼓勵發展的養老業務實施差別化的準備金評估利率,允許養老年金等業務的準備金評估利率最高上浮15%,支持發展養老保險業務。二是適當降低長期人身保險業務中風險保額相關的最低資本要求,鼓勵和支持發展風險保障業務。預計將釋放壽險行業資本佔用約200億元,釋放的資本可支持發展新業務4000億元。三是在控制費用總水平、消費者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由保險公司自主確定佣金水平,優化費用支付結構,促進風險保障業務發展。四是進一步規範總精算師的任職和履職,明確總精算師責任,發揮精算專業力量在費率改革中的積極作用。五是加強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管理,將償付能力狀況作爲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審批、備案的重要依據,並根據預定利率是否高於規定的評估利率上限,分別採取審批、備案方式進行管理。
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袁序成表示,費率市場化雖然短期看會給市場帶來一些衝擊和影響,但中長期看,利好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費率放開能使保險企業落實經營自主權,爲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供重要契機,通過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壽險生產力。費率政策改革還將激勵保險公司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向市場提供質優價廉的保險產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同時倒逼保險企業和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人身保險市場良性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