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減負張建輝作(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十分複雜,在教育內部,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教師水平不高、教材編寫不當、教學理念落後、教育評價與選拔標準不科學、教育督導不力等因素;在教育外部,有傳統的教育觀、不合理的人才觀,不斷蔓延的社會攀比和功利心態等多重因素。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的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學生課業負擔越減越重。
多年來,一次又一次“減負規定”,一個又一個紅頭文件,非但沒有讓學生的書包真正輕下來,反而越減越重……這到底是爲什麼?根子究竟在哪裏?
- 減負就像看電影,第一排的人站起來,後排也得站起來
焦慮交叉蔓延,“加壓增負”成趨勢
在就業“壓力山大”的今天,好工作成爲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好工作需要好大學,好大學需要好高中……層層傳遞,連幼兒園都要上最好的。
從縱向看,近年來,“唯學歷論”逐漸被“唯名校論”取代,一些單位招工開口“211”、閉口“985”,如果本科“出身”不好,即便你讀了名校的研究生,也可能免談。就業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讓縱向的焦慮層層傳遞,孩子們從幼兒園到高中,負擔層層疊加。
從橫向看,盲目攀比之風“罪不可赦”。有專家說,就像看電影,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後面的人便不得不站起來,結果,所有人都累得要命,但誰也沒有得到額外好處。在減負問題上,學生之間、家庭之間、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的盲目攀比,讓大家都“站着看電影”,都很累。
對家長而言,無論是爲了自己的“面子”,還是爲了孩子就業的“裏子”,都在給孩子“增負”。學生在校時間短了,課外輔導班的時間就長;老師佈置的作業少了,家長“加碼”的分量就重。讓孩子減負,親爹親媽都不幹!
學校的“欲減還休”其實也很無奈。老師們說,如果不能保證所有學校都減負,那豈不是誰減負誰吃虧?其實,在學校內部,也存在班級之間、科目之間、老師之間、學生之間的競爭,誰都不願先減。
縱橫交錯的教育焦慮交叉蔓延,“加壓增負”就成了一種強大的社會勢力。
- 學生“拼性命”,家長“拼財力”,老師“拼時間”
考試製度不改變,負擔減不下來
在一個家長QQ羣裏,不少人對學校“減負”反映強烈——考試製度沒變,光“減負”有什麼用?
目前的考試選拔機制,一次考試定終身,一分之差決勝負,爲了能最大限度地榨出點滴分數,學生“拼性命”,家長“拼財力”,老師“拼時間”,誰還敢想“減負”的美事?
教育資源不均衡,也是減負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優質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個別有錢、有權、有關係的人可以擇校、擇班、擇老師,而沒有能力拼錢、拼權、拼關係的家長,就只剩下“拼命”了。“拼”字當頭,“減負”就必然成爲幻想。
有人把加重中小學生負擔的板子打到學校身上。因爲很多學校違反“減負令”,以考試成績對學校、教師、學生排名。但一些校長反映,沒有排名怎能獎勤罰懶?吃“大鍋飯”如何調動積極性?“因爲減負把學校的牌子砸了,我能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直接給學生布置作業的老師是不是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呢?一位特級教師認爲,學生成績與教師績效工資密切相關,老師的負擔減不下來,學生的負擔又怎能減下來?
監管無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難辭其咎,但他們也有一肚子苦水。對地方政府而言,升學率、重點率也是投資環境,事關招商引資和GDP增長,實在是馬虎不得,減負必須三思而後行。
- 政府一減負,培訓跟風漲,教輔不甘寂寞
強大利益驅動,“圍剿”減負政策
今年初,北京嚴令“減負”,“京八條”出臺當天,多家上市教育培訓機構的股票大幅上漲。一位炒股的家長道出其中奧祕,“孩子們在校時間少了,上輔導班的時間就多了,對教育板塊絕對是利好。”
“政府一減負,培訓跟風漲”。多年來,在“減負”政策執行過程中,一些相關利益主體的跟風造勢和“劣性互動”,成爲減負屢減不降、頻頻反彈的重要原因。
強大利益驅動對減負形成“圍剿之勢”。有數據顯示,未來5到10年,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市場潛在規模超過3000億元。我國每年參加各類培訓的青少年兒童超過1億人次。在大中城市,90%以上的小學生在課後接受各種各樣的輔導培訓。
雖經多番規範治理,但輔導培訓市場依然火得“一塌糊塗”。以北京市小升初的“佔坑班”爲例,成千上萬的家庭爲孩子“佔坑”花費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所謂“佔坑班”就是培訓機構爲名校“選優”,小學生只有進班,纔有可能被“點招”進入相關名校。調查顯示,多數“佔坑”學生都會選擇2—3個“坑”,投入巨大,耗時費力。儘管如此,“佔坑班”被認爲是普通家庭子女進入名校的“公平途徑”,被稱爲“無權力者的權利”。
“佔坑班”只是形形色色培訓班的九牛之一毛;與培訓班並駕齊驅的還有龐大的教輔書產業鏈,年產值已過百億元。
不論是培訓班還是教輔書,最終還不都集中到中小學生身上?孩子們的負擔又怎能減得下來呢? 《人民日報》( 2013年08月03日06版)
【如何走出減負困局之一:
學生負擔過重已成民族之痛】
減負動態:
減負話題:
媒體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