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8月2日電中國氣象局今日下午舉行新聞發佈會,會上,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介紹7月中國高溫情況,稱全國100個氣象觀測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主要分佈在江蘇、上海、浙江、重慶、新疆等16個省(區、市),其中39站突破歷史極值。
陳振林介紹,7月,全國平均氣溫爲22.4℃,較常年同期(21.9℃)偏高0.5℃。從空間分佈看,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黃淮南部、江淮、江漢、江南大部、西南東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偏高1~2℃,部分地區偏高2℃以上;新疆北部局部、陝西北部、海南南部等地偏低1~2℃。
陳振林指出,全國有100個氣象觀測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主要分佈在江蘇、上海、浙江、重慶、新疆等16個省(區、市),其中39站突破歷史極值;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蘇等14省(市)有108個站發生極端連續高溫日數事件,其中24站突破歷史極值。
陳振林介紹,7月,中國出現大範圍高溫天氣,主要出現在黃淮大部、江淮、江漢、江南以及重慶、新疆南部等地,其中江南、江漢、江淮大部、黃淮中南部以及重慶、貴州東北部等地高溫日數有10~25天,浙江大部、湖南中東部、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等地高溫日數超過25天。與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大部地區高溫日數偏多5~10天,湖南中北部、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及上海等地偏多10天以上。江南及重慶等地最長連續高溫日數普遍有5~10天,其中浙江中北部、湖南大部超過10天,長沙、衡山、安仁等地達31天。持續高溫對上述地區的人體健康、電力供應、水資源、農業生產等均產生了一定影響。
陳振林介紹了7月中國南方高溫特點,指出,7月以來,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範圍、持續的高溫天氣,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高溫日數多,持續時間長。江南及重慶區域平均高溫日數18天,爲2004年以來最多;湖南和上海平均高溫日數分別爲20.8和20.5天,均爲1951年以來同期最多;浙江、重慶高溫日數分別爲20.9天和19.1天,均爲1951年以來同期次多(浙江2003年最多,達21.9天;重慶2006年最多,達21.1天)。二是高溫強度大,極端性突出。江南大部及重慶、湖北西部有55個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40℃,浙江奉化最高氣溫達43℃;重慶豐都達42℃;上海徐家彙達41℃,突破1873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杭州連續5天最高氣溫突破40℃。三是影響範圍廣,南方相對較重。高溫天氣覆蓋了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的19個省(區、市),其中高溫日數持續20天以上的區域達18.9萬平方公里。四是溫高雨少疊加,旱情發展迅速。高溫影響區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52.6%,其中貴州(25.9℃)、湖南(30.3℃)平均氣溫爲1951年以來最高,而降水量均爲1951年以來最少。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貴州、湖南及重慶等地乾旱迅速發展。
陳振林分析,7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持續穩定、階段性增強的特徵顯著,尤其是在7月初和7月中。副高脊線位置比常年同期明顯偏北。除了在7月4候略有東退外,其他時間副高明顯偏西,其西側持續控制我國長江以南的大部地區,導致上述地區受下沉運動控制,對流活動偏弱,降水偏少,高溫持續發展。
陳振林稱,由於副高強度偏強、面積偏大,7月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活動相對不活躍,導致生成的颱風個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且生成位置明顯偏西,運動軌跡相對較短,發展加強時間較短,登陸颱風影響偏南。副高在強颱風的影響下會撤退、斷裂、階段性減弱,導致高溫天氣中斷,但7月臺風生成偏少,特別是強颱風個數偏少,不利於緩解南方的高溫天氣。
陳振林進一步介紹,近期,除了中國南方的持續高溫事件,日本、美國西部、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地也遭受了酷熱高溫,有些地方甚至創造或接近歷史記錄。7月,歐洲西部、西北太平洋和北美西部上空被高壓脊控制,且高壓脊均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強。在偏強的暖性高壓脊的持續影響下,下沉運動加強,天空晴朗,高溫少雨,由此導致高壓脊控制下的日本、美國西部、歐洲西部等地屢遭高溫熱浪襲擊。
(來源:中國新聞網)